我國城鎮化率已達63.89%,并仍在穩步提升。城鎮居民習慣于在小區周邊配套的超市、菜市場、專賣店、直營店等場所購買生鮮農產品。城鎮化推動了我國國民消費習慣的改變,也增加了對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市場需求,通過冷鏈運輸的農產品數量及種類會持續增加。
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習慣的變化,其對農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也在安全和品質上對農產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農產品冷鏈物流是指蔬菜、水果、水產、禽、肉、蛋等農產品從收獲(或捕撈、屠宰)到加工、運輸、存儲、銷售等各個環節均處于規定的低溫環境,并最大程度地保證農產品質量及品質的特殊供應鏈系統[2]。農產品冷鏈物流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證農產品跨地區、長距離、反季節的保鮮運輸,對于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健康消費意義重大。
①成本高。由于農產品的特殊屬性,所以在其加工、運輸、存儲、銷售等環節均要保持規定的低溫溫度,需要安裝溫度控制系統,以及使用冷藏專用車和低溫倉庫,比其他供應鏈系統建設更復雜,投資規模更大。
②信息化程度高。農產品冷鏈物流必須借助于信息技術對生產流通等各個環節進行全方位的質量監控和實時跟蹤。同時,農產品冷鏈物流涉及主體眾多,物流體系復雜,對市場反應靈敏,需要高度信息化保證其更高的組織協調性。
③時效性強。農產品在常溫下不易儲藏,要求冷鏈物流的每個單位都保持高效工作,從而減少物流更換環節,運用較短物流鏈來有效降低農產品損耗,以保持農產品較長時間內的品質。
隨著國民收入的提高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人們的食品安全意識也不斷提升,這極大地推動了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市場快速發展。如圖1所示,近7年來,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需求呈現直線上升的趨勢。2020年,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需求總量為26 979萬t,同比增長19.57%。可以預測,隨著國家經濟發展、消費的升級和政策的支持,在未來幾年,我國冷鏈物流需求總量仍會進一步提升。

資料來源:中物聯冷鏈委。
近幾年來,我國冷鏈物流標準不斷出臺,國家標準得到廣泛采用,冷藏庫、保鮮庫建設發展態勢明顯。如圖2所示,2020年,我國冷庫容量達5 980萬,同比增長4.86%。

資料來源:中物聯冷鏈委。
目前,我國90%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通過公路運輸完成,這也和我國農產品生產和銷售的特點相符合。如圖3所示,2020年,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公路貨運周轉量達1 565億噸公里,同比增長6.90%,農產品公路運輸量持續增加。
近幾年來,農產品冷鏈物流主要載體的冷藏車數量持續增加。如圖4所示,截至2020年底,我國冷藏車保有數量為23.23萬臺,較2019年增加35 000臺,同比增長17.74%,呈現顯著增長趨勢。2016年出臺的新國標《汽車、掛車及汽車列車外廓尺寸、軸荷及質量限值》(GB 1589—2016)推動了我國冷藏車市場的規范性和業內有序競爭,出現了一批新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但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冷藏專用車占貨車比例僅為0.3%左右,遠遠低于美國的1%、德國的3%。人均冷藏車保有量也僅為日本的9%,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還很大。

資料來源:中物聯冷鏈委。

資料來源:中物聯冷鏈委。
農產品冷鏈物流運輸的對象主要是果蔬肉蛋米等產品。2020年,水果的冷鏈物流需求量最大,運輸7 284萬t,占比27%;其次是蔬菜,運輸7 014萬t,占比26%;水產品運輸5 396萬t,占比20%;肉制品運輸4 856萬t,占比18%。從冷鏈物流運輸的對象來看,我國人均水果消費量每年不到60 kg,遠低于發達國家人均120 kg的消費量,還有較大的增長空間。隨著人們對于農產品消費的健康和品質需求的提升,對蔬菜類冷鏈物流的運輸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產品和肉制品運輸對溫度和濕度等要求較高,造成運輸期間較高的損耗,與發達國家相比,運輸效率還有待提升。
在實踐中,農產品冷鏈物涉及生產者、流通企業及消費者,各主體之間缺乏溝通和協調。農產品冷鏈物流是復雜的供應鏈體系,主要包括冷凍加工、存儲、運輸、配送、銷售等關鍵環節,每一個環節都要保證農產品處于必要的低溫環境[3]。就目前的冷鏈物流體系來說,極少有企業可以做到全程配送,各供應鏈之間的物流、信息流、商品流缺乏協調,流通效率和使用效率不高。另外,冷凍專用車輛和冷庫配備也存在功能單一、輻射范圍有限等問題。
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來源較為分散,規模化運輸難度大,冷鏈物流運輸和倉儲成本是普通商品的2~3倍,在運營中需要更多的能源消耗,導致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進入困難。冷鏈物流屬于特種運輸方式,需要具備專門資質的冷鏈物流公司按照嚴格的標準進行全程冷鏈運輸。目前,我國農產品的冷鏈物流市場化程度低,農產品冷鏈物流80%的配送業務由相關企業承擔,很多企業為節省成本使用自有車輛進行運輸,或是冷藏車輛達不到制冷要求。物流設備過于專業,缺乏其他盈利手段,使得社會投資困難。
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相當薄弱。美國冷鏈物流綜合利用率超90%,物流損耗5%,物流成本不到30%,而我國相應數據分別為19%、12.7%及60%;冷藏專用車占貨車比例美國為1%,我國為0.3%;人均冷庫容量美國為69 kg,我國僅為7 kg。而且我國現有冷凍冷藏設施建設遲緩,設備老舊,利用率低,許多農產品沒有按照要求進行冷鏈運輸,造成了大量的損耗,直接降低了商品品質。
層次分析法(AHP)由美國著名運籌學家薩蒂于1982年提出,是一種綜合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系統性評價方法,通過分析復雜系統所包含的因素和相關關系,根據不同層次的要素及其關聯關系建立一個多層次分析結構模型,進而建立判斷矩陣,確定出單層排序(或權重)向量和總排序(或權重)向量,從而為方案的選擇或系統綜合評價提供依據。
在農產品冷鏈物流配送鏈條中,不同的環節承擔不同的作用,每個環節投入的產品數量、類型、單位各不相同,每個環節對物流配送效率的貢獻也不同。目前,國內外有關農產品冷鏈物流效率評價的研究不多,主要關注點集中于農產品供應鏈的結構組成、物流技術提升等方面,對供應鏈財務、經營等長期戰略服務及提高供應鏈效率的研究不太深入。本文從農產品冷鏈物流特性出發,本著可操作性、客觀、有代表性、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等原則,選取了財務、經營運作、人員及客戶作為一級評價指標,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評價層次模型,如表1所示。

由于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特殊性,所以本文為客觀反映對農產品冷鏈物流效率的評價,分別選取了批發商、第三方物流商、零售商及消費者作為調查對象,對各因素兩兩之間進行充分比較,其重要性用1~9標度來評分,具體參照如表2所示。

首先將一級指標間重要性兩兩進行判斷與比較,根據評分結果,構造判斷矩陣A—B,如表3所示。

W=[0.207,0.361,0.076,0.356]T,λMAX=4.227,C.I.=0.076,C.R.=0.084<0.1
同理,建立判斷矩陣B1—C,對應財務指標,將二級指標重要性進行比較評分,如表4所示。

W=[0.108,0.342,0.381,0.169]T,λMAX=4.046,C.I.=0.015,C.R.=0.017<0.1
建立判斷矩陣B2—C,對應經營運作指標,將二級指標重要性進行比較評分,如表5所示。

W=[0.404,0.176,0.345,0.075]T,λMAX=4.046,C.I.=0.015,C.R.=0.017<0.1
建立判斷矩陣B3—C,對應人員指標,將二級指標重要性進行比較評分,如表6所示。

W=[0.076,0.381,0.239,0.304]T,λMAX=4.041,C.I.=0.014,C.R.=0.015<0.1
建立判斷矩陣B4—C,將二級指標重要性進行比較評分,如表7所示。

W=[0.677,0.192,0.131]T,λMAX=3.096,C.I.=0.048,C.R.=0.082<0.1
為了判斷AHP得出結果是否基本合理,需要對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一致性指標(Consistency Index)簡稱C.I.。隨機一致性比率(Consistency Ratio)簡稱C.R.。

其中:λMAX表示矩陣的最大特征值;n為判斷矩陣階數;R.I.為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
當C.R.<0.1時,認為判斷矩陣具有可以接受的一致性,否則需要重新調整和修正。根據結果顯示,各判斷矩陣均通過一致性檢驗。
通過綜合評價,得出財務指標在農產品冷鏈物流效率評價中依舊占重要位置,其次為經營運作和客戶指標。如表8所示,在二級指標中,物流成本、利潤總額、客戶滿意度、冷鏈設備利用率及信息化水平等指標比重較重。因此,本文認為,提升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發展重在節約物流成本,需投入大量資金用于冷藏設備建設及信息化技術提升,其目的是不斷增加企業利潤和提高客戶滿意度。

減少農產品冷鏈物流中間環節可以大幅節省物流成本、降低商品損耗和保證農產品質量。因此,應積極構建農產品供應鏈合作體系,把生產商、批發商、經銷商以及物流公司統一起來,建立配送中心,優化配送路徑,實現各自優勢資源的有效整合,用規模化降低配送成本。同時,運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先進信息技術升級配送網絡,提升精確信息獲取度,提高運輸效率。
農產品冷鏈物流除了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建設冷藏冷凍設施外,還要有專業的管理和作業標準才能保質保量地完成運輸。而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因自身定位及軟硬件的欠缺,無法很好地完成全部冷鏈物流過程,因此,有必要把自有冷鏈物流外包給專業第三方物流企業。相比于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第三方物流企業專業化程度更高,可以帶來更高的物流運輸效率,也利于讓生產、加工企業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主業。
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是發展農產品物流的基礎。近年來,我國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較快發展,購買冷藏車、建立冷凍庫,冷鏈物流專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在進行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時,應積極發揮政府引導和市場規律的作用,建立政府、行業協會及相關生產商、批發商、經銷商的聯動機制,在政策上給予扶持,設立行業標準,加強配送中心建設,支持物流建設向專業型、信息型、環保型方式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