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冷鏈物流發展質量不斷提升,對于保障群眾食品消費安全、打造高品質農產品向城市供給的銷售網絡、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意義。《“十四五”冷鏈物流發展規劃》中提出要全面建立現代冷鏈物流體系,為當前和今后長時期推動冷鏈物流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1]。農產品冷鏈物流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包括信息子系統、冷鏈技術子系統、運輸子系統等,各子系統間具有整體性、相關性和目的性的特點,主要應用于時令水果蔬菜、水產品、肉蛋等農產品的生產和運輸。因此,是否新鮮成為了評價農產品冷鏈物流價值的重要指標[2]。供應鏈中任一節點溫度控制出現錯誤,都可能會損害農產品的價值。因此,應用系統工程的霍爾三維結構論,構建現代農產品冷鏈物流管理體系,是實現農產品產銷精準對接、可追蹤溯源的現實要求。
冷鏈物流是指為了保證農產品質量,利用冷藏或冷凍技術,在規定的低溫下,從加工、儲存、運輸、銷售等各個環節對農產品全程保鮮的運輸方式。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居民生活品質的不斷提高,冷鏈物流的優質發展已經成為推動農業轉型和鄉村振興的必然需求。
近年來,國家非常重視冷鏈物流的建設,各部門先后出臺多項政策推動我國冷鏈物流的高質量發展,主要包括冷鏈物流體系建設、設施布局、農產品流通等。例如,2021年頒布的《“十四五”冷鏈物流發展規劃》中提出要有序推進冷鏈基地建設,打造321冷鏈物流運行體系;2022年關于支持加快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建設的通知中明確提出,要增強農產品市場冷鏈流通力,提高重要節點的配送效率和銜接力,為新時代冷鏈物流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2023年我國對物流設施建設、追溯體系、城鄉配送體系等提出新要求,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冷鏈物流行業發展的速度和規范性等。
隨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居民消費結構的改變,人們逐漸關注食品安全和鮮活農產品等的供應問題。而冷鏈物流的發展能夠保障食品安全,降低物流損耗,滿足居民的需求。冷鏈物流高質量發展與改善民生、鄉村振興、擴大進出口貿易等國家戰略部署高度相關,具有廣闊的行業前景。
研究發現,我國2017—2022年冷鏈物流需求量呈增長趨勢,由2017年的1.64億噸增長到2022年的3.98億噸,增長了142.7%。2020年需求總量為2.94億噸,同比增加13.69%,同比增速最低。2021年需求量突破3億噸,2022年接近4億噸,實現了15%的增長。果蔬運輸量占據了冷鏈物流運輸量的50%以上,成為冷鏈物流的主要需求源。具體數據如圖1所示。

研究發現,我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總體持續增大,2022年為4 505億元,接近2017年的1.8倍,增長76.7%。2020年市場規模為3 729億元,比2019年增長近10%,同比增速最低。2021年市場規模突破4 000億元,增速與上年相比波動不大。2022年市場規模增加了500多億元,同比增速達到12%。為實現2035年現代冷鏈物流體系的建設,提出了農產品遠距離運輸的要求,將推動冷鏈物流的需求大幅增加。具體數據如圖2所示。

隨著5G、區塊鏈、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得到很大改善,確保了農產品全鏈條的低溫控制,降低了損失率。冷庫儲存了大多數農產品,是冷鏈物流的主要“根據地”[3]。2020年冷庫總量達到7 080萬噸,同比增長了1 027.5萬噸,增速達到16.98%,高于同期美國總量。2022年達到9 726萬噸,較上年增加1 521萬噸,增長18.5%,保持了庫容量的持續增加。冷藏車是冷鏈物流鏈條中主要運輸工具,2017—2022年我國冷藏車保有量持續增加,2021年增長至34.16萬輛,同期增長了19.15%;2022年增長到近40萬輛,更好地保障了冷鏈物流的運輸能力。
農產品冷鏈物流供應鏈上游包括物流倉儲、冷鏈設備、供應商等;中游包括包裝分揀、中轉倉儲、運輸等;下游包括生鮮超市、農產品批發商、餐飲企業、農產品加工商等(見圖3)[4]。冷鏈物流全產業鏈對技術、運營、監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從系統工程的角度構建現代冷鏈物流體系。

霍爾三維結構是由美國工程師霍爾提出的解決系統工程的一般性方法,將系統的整個過程按時間維、邏輯維、知識維劃分為不同的層次和階段,并對每個層次、階段所應用的知識作出分析,成為解決結構復雜大系統的規劃、組織、管理的方法指導。冷鏈物流是以保證產品新鮮度為目的,由冷鏈技術設備、農產品、信息流通、倉儲運輸、相關人員、政策等構成的復雜巨系統。基于霍爾三維結構,結合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實際要求,構建由技術維、邏輯維、時間維組成的供應鏈管理體系,具體如圖4所示。

邏輯維是指在供應鏈的每一個節點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系統思維過程。為了保證各階段農產品的新鮮度,應用全面質量管理的PDCA循環思想,將邏輯維劃分為計劃、執行、檢查、處理四個環節。
計劃(Plan)是通過調研市場和消費者對產品質量的需求,從而制定能夠確保產品質量的目標、計劃和政策。例如,在a11階段,通過搜集資料,明確冷鏈物流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以及現階段存在的問題。然后根據消費者對農產品需求種類和質量要求、時令蔬菜的供應情況、價格波動等因素,制定供應商的選擇標準、采購程序等。其中,供應商主要有農產品的個體種植戶和合作社,從源頭上保證了農產品的新鮮。
執行(Do)是在資料收集、保存原始記錄資料的同時,落實上一階段規定的內容,按照標準進行產品設計、加工、試驗等。比如,在a22階段,按照之前制定的標準和程序,進行農產品采購入庫工作。在a33階段,根據農產品易損害、時間短的特點,以及冷鏈物流對產品包裝設計的要求,對產品進行冷鏈初加工,選擇綠色低溫的材料包裝產品,為降低后期運輸配送過程中的損失做好準備。
檢查(Check)是著眼于計劃實施能否達到預期規劃的效果,可以在實施過程中或者實施結束后。比如,在a43階段,企業要對農產品運輸配送過程中的質量、位置進行全程的監督,以隨時查看產品運輸動態;同時,也要對裝運配送的相關人員進行監督考核,以防在運輸過程中造成損害。
處理(Act)相當于事后反饋階段,根據上一環節的檢查結果,保留成功的經驗,并將其列入產品質量管理標準化程序,存在的問題也將進入下一次PDCA循環并得以解決。例如,在a54階段,分銷商在驗收貨物后要按照溫度要求儲存農產品,如果賣出去的農產品引起顧客不滿或者質量出現問題,那么便需要及時處理,并將顧客的不滿記錄進入下一個PDCA。如果出現安全事故,可以借助現代產品溯源技術追蹤產品,把危害降到最低。
時間維表示農產品冷鏈物流的業務流程,分為選擇供應商階段、采購階段、加工階段、運輸配送階段、銷售階段。
選擇供應商階段。隨著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大眾選擇農產品時開始更加關注綠色、新鮮、安全等方面。選擇供貨商需要從源頭確保農產品質量,根據供應商選品標準,選擇符合標準的農產品。目前,農產品供應商主要有個體種植戶和合作社,根據實地觀察和相關農業知識,選擇可信賴的長期合作伙伴。采購階段。該階段是按照計劃采購農產品,主要對采購回的農產品進行新鮮度、口感、外觀等的檢驗,并按照標準嚴格驗收。農產品簡單初級加工是加工階段的主要任務,由于農產品易變質、易受損,時效性短的特點,因此需要對其進行簡單的等級分類、商品化加工、保鮮包裝等;同時,要利用現代智能設備全程監督加工過程,以防添加保鮮劑、等級分類不一致等現象發生。運輸配送階段要求農產品在儲藏運輸環節必須保持在低溫環境,是連接生產者和消費者、保證農產品質量的關鍵環節,對運輸配送的設備、人員等都有很高要求。物流企業要制定操作規范,投資冷藏車、冷藏箱等冷凍設備。依靠現代化信息技術,動態監控物流信息、冷藏溫度、產品狀態等。銷售階段是保證農產品質量的最后一環,經銷商要做好農產品的低溫儲存、保質期標識、溫度監測等,常態化檢測農產品的質量。對銷售出去的產品還要做好售后服務,如果出現顧客不滿意或者質量問題,經銷商要及時處理。更重要的是,要積極借助識別碼等智能信息追溯平臺,立刻查找產品供應鏈,找到問題的源頭。
農產品冷鏈物流具有跨地區、時效性、供應鏈長等特點,采購、加工、運輸等各環節都需要保持在低溫環境下,并采用線上線下結合銷售方式。因此,需要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全球定位等技術,隨時進行農產品交易、物流信息查詢、銷售訂單查詢,使農產品運輸全程處于實時監控狀態,保證農產品質優、安全、高效[5]。比如,應用物流條形碼技術、全球定位技術、自動溫控技術、電子數據交換技術等實現全過程監控。
推動冷鏈物流的全鏈條標準化。對農產品預冷、分撥、包裝、倉儲、配送等各環節制定相應的冷鏈標準,有效銜接制冷設備、運輸設施、基地布局、政策管理等執行標準。推動現代冷鏈物流節能減排,加強綠色物流新技術的研發力度,鼓勵使用全自動制冷系統、智能冷庫管理系統、全自動高貨架等綠色節能技術,提高冷鏈物流的安全性、操作性和效率性。在農產品包裝環節,推廣使用可降解、可循環的綠色包裝材料,打通制造商、物流企業和銷售商對包裝循環使用的渠道,加強供應鏈各環節對包裝減量化、再利用綠色思想的宣傳。建設全國物流信息互通管理平臺。打破鐵路、公路、民航、郵政、海關檢驗、防疫檢查等各部門間的信息資源壁壘,加快建設有效連接冷鏈物流供應鏈各環節的信息平臺,深度挖掘物流信息平臺的大數據價值,為冷鏈物流的分析預測和決策制定提供更加精確的數據支撐,提高冷鏈基地的運輸效率和冷鏈多式聯運的快速發展。
農產品冷鏈物流對低溫處理率的要求不斷提高,冷鏈設施在總量、區域分布、低溫處理能力等方面都應與現代冷鏈物流體系實現有效銜接。因此,需要加快彌補基礎設施不足的短板。加快農村前端預冷設施的建設,優先推進基礎條件好、技術先進、輻射范圍廣的冷鏈基地設施建設。優化冷庫設施的區域分布,提高農產品主產地西北和東北地區的冷庫容量,解決分布結構失衡的問題。冷鏈企業是供應鏈中主要的運輸主體,要確保其能夠提供專業優質的冷鏈服務,需使其技術水平、資金投入、基礎設施等達到現代冷鏈物流運輸的要求[6]。同時,提高冷鏈企業的市場競爭力,通過兼并重組、參與控股等方式,加快培育一批規模大、技術強、質量高的龍頭企業,不斷提高企業專業化操作水平和規范化運營水平,實現規模效應。
政府要加強內部協調,制定更符合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的適時政策,改善政策環境,支持優化冷鏈物流產業結構。通過行政、稅費、土地等相關政策優化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營商環境,加快解決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面臨的問題,改善政策服務企業的質量,降低企業經營成本。同時,創新融資方式,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對于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可以通過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其他行業企業入股投資物流領域,或者吸引社會資本加入,擴大冷鏈物流企業規模,降低冷鏈企業投資風險,實現利益共享。此外,地方金融機構可以創新對冷鏈企業服務的金融產品,對公益性流通基礎設施的建設運營提供專項資金扶持,降低其融資難度。總之,政府應積極扶持冷鏈企業,為地方發展潛力大、物流項目優的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對冷鏈基地布局、運作模式等提供指導,降低企業斷鏈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