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領域不斷拓展,基于“互聯網+”的網絡貨運業務已成為物流行業新業態,同時也成為物流行業中日益重要的力量,對網絡貨運平臺人才的需求量也迅速增加,尤其是對于具備物流專業能力、業務創新能力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需求日益強烈。然而,當前物流相關人才培養無法滿足網絡貨運行業發展需求。
網絡貨運起源于無車承運人的業務模式,從無車承運人到網絡貨運在國家政策方面大體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13年《交通運輸部關于交通運輸推進物流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交規劃發〔2013〕349號)提出強化對無車承運人規范管理,充分發揮其對物流資源的整合作用,推進向現代物流服務商轉變。標志著無車承運人模式已經得到國家政策認可,尤其隨著“互聯網+”技術融入物流行業,涌現帶有無車承運人業態特色的物流平臺。2015年《國務院關于加快構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支撐平臺的指導意見》(國發〔2015〕53號)明確積極探索無車承運物流領域的準入制度創新。
第二階段,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入實施“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的意見》(國辦發〔2016〕24號)明確組織開展道路貨運無車承運人試點工作,允許試點范圍內無車承運人開展運輸業務。標志著無車承運人模式已經得到國家支持。2016年《交通運輸部辦公廳關于推進改革試點加快無車承運物流創新發展的意見》(交辦運〔2016〕115號)正式認可無車承運人等新的經營模式,并在全國開展道路貨運無車承運人試點工作。
第三階段,2019年交通運輸部、國家稅務總局印發《網絡平臺道路貨物運輸經營管理暫行辦法》(交運規〔2019〕12號),明確從2020年開始無車承運人更名為網絡貨運經營者,標志網絡貨運已經進入新時代,迫切需要能適應網絡貨運平臺物流新業態的復合型人才。
根據交通運輸部網絡貨運信息交互系統統計,截至2023年9月底,全國共有2937家網絡貨運企業(含分公司),整合社會零散運力728.8萬輛,整合駕駛員602.6萬人。從2020年底到2023年9月,網絡貨運企業(含分公司)數量從815家增長到2937家,增長了2.6倍(圖1)。從2021年6月到2023年9月,社會零散運力和駕駛員分別從293萬輛和304.7萬人增長到728.8萬輛和602.6萬人,分別增長1.49倍和0.98倍,顯示網絡貨運企業數量和業務量短期內迎來快速增長,迫切需要相應的網絡貨運作業人才(圖2)。


根據《網絡平臺道路貨物運輸經營管理暫行辦法》(交運規〔2019〕12號)等文件要求,明確網絡貨運經營就是指經營者依托互聯網平臺整合配置運輸資源,以承運人身份與托運人簽訂運輸合同,委托實際承運人完成道路貨物運輸,承擔承運人責任的道路貨物運輸經營活動。網絡貨運經營者已經突破了原有無車承運人的角色限制,不僅可以為實際托運人和實際承運人提供信息中介和交易撮合等服務,更重要的是還要承擔承運人責任,負責整個貨物運輸組織管理工作,保障貨物從托運人處安全準時地送到收貨人處。
網絡貨運經營核心是借助線上網絡貨運平臺整合社會運力資源和駕駛員,完善線下社會運力和駕駛員資質與身份核驗管理,有效保障貨物運輸整個流程全程可視化管理。《網絡平臺道路貨物運輸經營服務指南》(交辦運函〔2019〕1391號)明確了網絡貨運平臺功能,其中核心功能如下。
依靠平臺提供真實有效的貨源和社會運力等信息。
依靠平臺進行貨源與運力匹配,生成電子運單。
依靠平臺對業務流程和行為軌跡進行全流程監控。
依靠平臺完成交易支付及財務結算管理。
網絡貨運經營主要業務流程為信息審核—簽訂合同—運輸過程監控—交付驗收—運費結算—信息上傳。同時也包括保險理賠、投訴處理及信用評價等流程。有效涵蓋了網絡貨運從托運人發貨到收貨人簽收的物流作業流程(圖3)。

依據《網絡平臺道路貨物運輸經營管理暫行辦法》(交運規〔2019〕12號)和《網絡平臺道路貨物運輸經營服務指南》(交辦運函〔2019〕1391號)相關規定,梳理從2013年無車承運模式到2020年確定網絡貨運模式相關業務要求,網絡貨運平臺物流新業態人才核心技能主要集中在線上網絡貨運平臺運營和線下網絡貨運業務流程管理兩個方面。
線上網絡貨運平臺運營,主要要求網絡貨運從業人員必須掌握平臺運營管理,包括基礎管理(人員管理、權限管理、功能管理)、信息管理(信息發布、信息審核)、訂單(合同)管理(運單管理)、在線監控管理(實時監控、歷史軌跡)、交易結算管理(運費結算、支付管理)和數據管理(數據上傳)等。
線下網絡貨運業務管理,主要要求網絡貨運從業人員必須掌握業務流程的關鍵環節管控,包括信息審核(托運人信息、承運人信息、社會運力和駕駛員資質和身份信息)、運單管理(回單管理)、保險理賠(現場管理、申訴管理)、客戶投訴處理等。
隨著網絡貨運平臺的迅猛發展和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為適應這一新興業態的發展,各個關鍵崗位對人才的需求日益精細化、多元化。在物流行業的數字化轉型中,網絡貨運平臺的關鍵崗位不僅需要擁有傳統物流管理與操作的經驗與技能,更重要的是需要具備與互聯網技術緊密結合的新型能力,尤其是網絡貨運平臺操作技能。核心崗位包括:
(1) 平臺管理崗位,需要熟悉網絡貨運平臺的基礎操作和日常維護,能夠通過基礎管理(人員管理、權限管理、功能管理)和日志管理等,完成對網絡貨運平臺日常維護管理,保障網絡貨運平臺穩定運行。
(2) 平臺運營崗位,需要熟悉網絡貨運平臺的業務流程,能夠通過信息管理、運單管理、在線監控等功能,完成整個網絡貨運核心流程,實現從信息發布到運費結算及數據上傳等操作,保障網絡貨運業務平穩開展。
(3) 財稅結算崗位,需要熟悉網絡貨運交易流程,在審核網絡貨運業務進度后,根據合同規定完成賬單核對和費用支付,財務結算崗位影響網絡貨運業務有效運行,尤其是在社會運力資源管控方面,需要熟悉業務稅務管理流程。
(4) 客服服務崗位,主要對接托運人和實際承運人服務,主要包括客戶投訴管理及在線監控管理等,為托運人提供完善的網絡貨運全流程服務,同時實現對實際承運人的實時監控,履行業務預警管理。
(5) 現場管理崗位,主要針對線下網絡貨運業務管理,必須掌握業務流程的關鍵環節管控,包括信息審核(托運人信息、承運人信息、社會運力和駕駛員資質和身份信息)、運單管理(回單管理)等。
(6) 項目管理崗位,針對具體物流項目設計合理的物流服務方案,優化社會運力資源整合,利用高效的物流方案為客戶提供更高效的物流服務。項目管理崗位需要擁有系統的物流知識、物流業務市場開拓經驗以及優秀的項目管理和協調能力。
具備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的系統性知識,能夠理解復雜的物流項目和業務流程,同時熟悉物流法規,尤其是網絡貨運相關法規。
能夠熟練使用和管理網絡貨運平臺,掌握互聯網技術、移動應用和數字支付等相關知識,適應數字化工作環境。
能夠熟練運用分析工具,有效應對費用結算及業務稅務管控等,通過對數據分析提出成本優化方案。
具備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能夠面對復雜問題提出創新的解決方案,并具有較強的項目實施和管理能力。
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和溝通技巧,能夠與不同背景的團隊成員有效合作,具有較強的團隊協作精神。
具有強烈的學習意愿和快速適應新環境的能力,能夠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適應行業的持續變化。
具備跨物流管理、信息技術、項目管理等多學科的綜合素質,能夠在不同領域間建立聯系,實現知識的有機融合。
總體而言,網絡貨運平臺物流新業態需要綜合素質高、能力全面、適應性強的現代物流人才。他們是網絡貨運平臺發展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也是物流行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所在。通過對人才需求能力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可以更有針對性地進行人才培養體系的設計和實施,為網絡貨運平臺乃至整個物流行業的健康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依據前文的關鍵崗位與技能需求及能力需求分析,網絡貨運平臺物流新業態人才培養內容主要分為三個層次(圖4)。

第一層:物流基礎知識,針對成熟的物流管理相關課程進行提煉,梳理出與網絡貨運有關的基礎理論知識,主要包括運輸管理(運輸作業流程)及客戶服務(客戶管理及客戶投訴管理)等內容。
第二層:平臺運營管理,主要針對網絡貨運平臺運營管理,包括網絡貨運平臺管理、信息管理、訂單管理、在線監控及財務結算等內容,充分借助成熟的網絡貨運平臺完成平臺運營管理內容梳理。
第三層:項目管理,主要針對網絡貨運物流項目管理,真正落實網絡貨運平臺物流新業態在實際物流項目中的應用規劃管理,主要包括基于客戶需求的網絡貨運物流服務方案、物流社會運力資源優化等內容,同時針對保險理賠、現場管理和稅務管控內容等制定詳細內容。
針對網絡貨運平臺物流新業態人才培養內容制定對應培養路徑,基于現有物流管理相關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充分落實深度校企合作。
案例式理實一體培養主要針對第一層物流基礎知識,打破原有理論知識授課模式,充分引入企業導師,建立校企合作的雙導師模式下的理實一體培養。
項目式校企合作培養主要針對第二層平臺運營管理,通過校內實訓與企業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引入網絡貨運企業實際項目,建立項目式深度校企合作培養模式。
訂單式企業實踐培養主要針對第三層項目管理,主要引導學生深度參與到網絡貨運企業實踐項目中,可以根據網絡貨運企業業務類型不同設計不同的事件項目,有效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對網絡貨運平臺物流新業態發展歷程以及人才需求的全面分析,梳理出與網絡貨運平臺發展相適應的人才培養內容和路徑。強調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技能的有機結合,著重培養網絡貨運平臺人才的創新能力和實操技能,強調跨學科知識的融合與信息技術的應用。文章研究內容為網絡貨運行業提供了人才培養方向策略,有益于提升物流行業應對網絡貨運發展挑戰的能力。未來隨著行業需求的不斷變化和信息技術的進步,網絡貨運平臺人才培養將更加注重個性化、動態化和適應性,以滿足網絡貨運平臺物流新業態多變的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