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居民飲食結構也發生了改變,相關研究報告指出,生鮮農產品在我國居民飲食結構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然而,我國生鮮農產品在流通環節中的損耗率一直居高不下,影響了生鮮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據統計局顯示,生鮮農產品中,我國肉類、果蔬、水產品產量均居世界首位。與此同時,生鮮農產品流通不僅對銜接產銷關系和保障市場供應等具有重大影響,還與民生問題息息相關,對農民收入彈性影響也非常大。因此,相關部門對生鮮農產品的品質保障高度重視,積極頒布了一系列支持舉措,以全面促進生鮮農產品行業健康快速發展。
大部分生鮮農產品保質期短易腐爛,據權威數據統計,我國每年的生鮮農產品腐損量超過上億t,換言之,冷鏈物流是減少生鮮農產品流通損耗的有利保障。然而,現階段我國冷鏈物流發展體系還有待完善,需要相關部門對冷鏈物流進行技術升級和創新,以延長生鮮農產品的保質期,降低生鮮農產品的流通損耗。
冷鏈物流與常溫物流模式存在較大差異,冷鏈物流往往服務于對溫度有要求的農產品,通常情況下,大米、面粉等滿足常溫存儲條件的農產品,均不在冷鏈物流服務范圍內。根據相應產品的溫度要求,可以將冷鏈運輸對象分為果蔬、水產及肉類3種主要形式,不同的運輸對象所采用的冷鏈物流方式也存在較大差異。
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各環節的管理與運作不同于一般產品物流的大眾化,其需要專門的設備設施,前期建設投資較大、回報期較長,且生鮮農產品的生產地和消費地分布極為分散。同時,市場供求和價格都隨季節更替而變化。除此之外,受天氣、交通等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導致運輸過程中的運作成本高,且不穩定,增加了冷鏈建設的成本[1][2]。
農產品要想長期在低溫環境下得以保存,必須發揮冷鏈設備的作用。一般來說,冷鏈設備除了運輸過程中的冷藏車、銷售過程中的冷庫、冷柜等,還有大量配套設施,如便利的運輸條件、良好的運輸環境等。此外,冷鏈技術也不可或缺,包括運輸、信息、倉儲、保險等,任何一個環節脫離了冷鏈技術的保障,都將制約冷鏈物流的建設。
冷鏈物流涉及的環節較多,需要各組織之間緊密配合,才能保證整個鏈條的高效運作。(1)農產品冷鏈物流需要從采收開始就進行嚴格的組織協調。采收后的農產品需要迅速進入冷庫進行預冷、加工和儲存。農民在此過程中,需要合理選擇采收的時間、數量,確保農產品的品質和安全。(2)在運輸環節,相關人員需要制定冷藏車的調度和運輸路線規劃,確保農產品能夠快速及時地送達目的地。(3)在分銷環節,農產品冷鏈物流需要與銷售渠道緊密配合,對分銷渠道進行有效管理[3]。
部分區域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是制約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當前,一些地區由于經濟條件和地理環境等多種限制,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無法滿足農產品冷鏈物流的需求。同時,部分地區冷庫建設不足,導致容量和數量無法滿足儲存需求。由于冷庫建設需要大量資金和土地資源,一些地區缺乏足夠的投資支持,導致冷庫建設進展緩慢,使得當地農產品無法及時進入冷庫儲存,影響了農產品的品質和保鮮期限。此外,部分地區的交通基礎設施條件較差,進一步影響了農產品冷鏈物流的運輸效率,一些地區的道路狀況較差,導致車輛運輸速度受限,增加了運輸時間和成本,影響了農產品的流通效率和覆蓋范圍。
冷鏈物流需要特殊的設施設備及專業的操作管理,導致其成本比普通物流高出很多。具體來說,冷鏈物流成本包括設施設備、能源消耗、運營管理、運輸成本和市場風險等,冷鏈物流還需要特殊的設施設備,如冷庫、冷藏車和保溫箱等,這些設施設備的采購和維護成本都較高。此外,為了保證冷鏈物流的高效運作,還需配備專業的制冷設備,持續消耗能源,導致冷鏈物流的能源消耗成本較高,尤其是在電力或燃料方面,能源消耗成本已經成為冷鏈物流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4]。
農產品冷鏈物流信息化程度低,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這導致冷鏈物流的透明度不足、運作效率低下和監管難度增加等一系列問題。具體來說,農產品冷鏈物流信息化程度低的原因主要包括缺乏統一的信息標準、信息化投入不足、技術應用滯后、信息平臺建設不足和信息安全問題等。
一方面,農產品冷鏈物流行業缺乏統一的信息標準,導致不同企業之間的信息交換存在障礙,企業需要額外耗費人力物力進行信息的整理轉換,從而降低了信息傳遞的效率和準確性。同時,由于信息不透明,也增加了監管的難度和成本。另一方面,部分企業對于信息化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夠,缺乏足夠的資金和人力投入,一些企業可能更傾向于將資金用于其他短期的業務發展,而忽視了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此外,一些企業的管理層對于信息化的理解不足,導致信息化建設的進程受到阻礙。
目前,農產品冷鏈物流行業在技術應用方面相對滯后,尤其是在物聯網和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應用方面。這些技術雖然可以提高冷鏈物流的信息化程度和運作效率,但由于技術門檻較高,需要專業的技術人才進行研發和應用,部分企業可能缺乏足夠的技術支持和人才儲備,導致技術應用滯后[5]。此外,農產品冷鏈物流信息化程度的提高還涉及大量的數據交換和存儲,信息安全問題也尤為重要。部分企業缺乏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體系和技術手段,導致信息泄露風險增加。
綜上所述,農產品冷鏈物流信息化程度低的原因十分復雜。為了提高農產品冷鏈物流的信息化程度,企業需要加強信息化建設、制定統一的信息標準、加強技術研發和應用、推進信息平臺建設和加強信息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工作。
生鮮農產品在儲存、加工和運輸等環節,對設施設備的要求較高,升級冷鏈物流基礎設施,是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的前提。一方面,經濟條件受限的地區可以先圍繞當地特色農產品,在農產品產量集中區域建設生鮮集配中心,保障經濟適用型農產品預冷和低溫存儲設施,完善鄉村冷鏈服務網絡,讓更多小農戶可以有渠道借力冷鏈物流。另一方面,經濟水平較高的地區可以規劃建設冷鏈物流產業園,吸引更多大型冷鏈物流企業入駐。同時,應加強重點創新項目建設扶持,鼓勵當地冷鏈物流企業加大技術創新力度。
要想促進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除了完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外,還需要合理布局這些設施建設,形成規模化與網絡化的冷鏈物流運作體系,從而提高整個冷鏈物流運營效率。一方面,相關部門需要對地區物流資源進行整合,支持中小型冷鏈企業通過聯營合資等方式進行業務資源整合,擴大企業規模和實力,加強對農產品產區的輻射,打造一體化運作的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設施網絡,高效銜接農產品的產地和銷地。另一方面,以物流基地為中心,各農產品產區應加強農產品配送網絡建設,打通農產品從產地到銷售終端的全鏈條服務,促進農產品產業鏈上下游的聯動。此外,在冷鏈農產品消費集中區,應建立銷地集配中心,以有效銜接物流基地,提高生鮮農產品的分撥配送效率。
信息化水平的高低,是冷鏈物流產業是否發達的重要指標。高水平的信息化建設,對于提高冷鏈物流服務質量和提升冷鏈物流運行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為了促進冷鏈物流行業發展、提升冷鏈物流運營效率,相關部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鼓勵冷鏈物流企業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系統,對擁有先進SCM系統和用戶管理系統等智能化物流管理系統的企業給予表彰;加強物流信息共享與聯動,建立冷鏈物流行業協會,建設共享信息平臺,實現區域、行業和消費者間的信息交流;制定信息化頂層設計,實施切實可行的信息化專項規劃,根據各地發展現狀及需求,有針對性地對區域信息化水平的建設制定宏觀規劃。同時,加強對冷鏈物流企業的監管,確保政策得以有效落實。
第三方冷鏈物流獨立于生產加工、批發零售,為生產加工、批發零售提供冷鏈服務,其不僅可以為生鮮農產品提供銷售運輸和冷鏈配送服務,還可以對物流問題進行診斷和建議,提供完整全面的冷鏈解決方案,有助于冷鏈公司專注于其核心業務,提高服務效率,減少生產和加工企業的冷鏈物流投資。因此,積極建設第三方農產品冷鏈物流,是促進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建設專業的第三方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可以提供更加專業高效和可靠的冷鏈物流服務,提高整個農產品行業的運作效率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