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電子商務的普及,物流網絡優化和供應鏈效率成為了企業追求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物流網絡優化旨在基于合理的物流網絡設計和優化路徑選擇,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效率和服務質量,從而提升企業競爭力。而供應鏈效率則是衡量供應鏈運作能力和效益的重要指標,直接影響著企業的運作成本和顧客滿意度。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物流網絡優化與供應鏈效率之間的關系,并提出相應的管理對策和啟示。
學者在物流網絡優化領域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
供應鏈效率是指供應鏈各環節的運作效率和資源利用效率,衡量了供應鏈的運行能力和效益。基于供應鏈效率的定義和衡量方法,學者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討。
學者們在物流網絡優化領域進行了豐富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
Elahi and Behin et al.(2022)研究了物流網絡優化中的最優路徑選擇問題。他們提出了一種基于遺傳算法的優化方法,基于對物流網絡進行建模并運用遺傳算法進行路徑搜索和優化,實現了物流路徑的最優選擇。該研究對路徑選擇算法的改進和物流網絡的優化提供了重要啟示。代麗、朱倩(2023)對物流網絡優化中的混合整數規劃問題進行了研究。他們提出了一種綜合混合整數規劃算法,基于對物流網絡的整體優化和資源的最優分配,實現了物流網絡的高效運作。該研究對物流網絡路徑選擇及資源分配的優化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在學術界,供應鏈效率研究已經取得了顯著進展。經典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李廷妮(2023)關注供應鏈效率與數字化轉型之間的關系。她研究了數字化技術在供應鏈管理中的應用和影響,并探討了如何基于數字化轉型提升供應鏈效率。研究結果表明,采用數字化技術提升了信息流的透明性、降低了庫存水平并提升物流的響應能力。Diaz、E.P.Schulz and J.A.Bandoni(2022)研究了供應鏈技術對供應鏈效率的影響。他們關注供應鏈技術的創新和應用,并基于實證研究分析了供應鏈技術對供應鏈效率的改善效果。研究結果顯示,供應鏈技術的應用提升供應鏈的信息傳遞效率、庫存管理效率和運輸效率。
在問題定義上,確定研究的具體對象和范圍。物流網絡優化一般涉及到物流系統中的物流節點、物流路徑、運輸方式、運輸成本等方面的問題。基于此,選擇以一條跨國物流網絡為研究對象,涵蓋不同國家和區域的生產廠商、供應商、物流運輸企業以及銷售商等各個環節。
明確目標函數的設計。目標函數是在考慮各種約束條件的狀況下,使得整個物流網絡運行達到最優狀態的函數。在物流網絡優化中,常見的目標函數涵蓋成本最小化、時間最短化、庫存最低化等。在本研究中,選擇以成本最小化為目標,即基于優化物流網絡的配置和運輸路徑,使得整個供應鏈的運作成本降低。
為了綜合評價物流網絡的供應鏈效率,采用了層次分析法(AHP)來對各個指標進行權重賦值。其一,構建了一個層次結構,涵蓋目標層、準則層和指標層。然后,基于專家訪談和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了各個指標的數據,并運用AHP方法計算出各個指標的權重。其二,利用綜合效率評價模型評估物流網絡的供應鏈效率。選取一家物流企業作為研究對象,收集了2018-2022年的相關數據。計算各個指標的值和權重,得到了物流網絡的供應鏈效率評分。基于這些評分,評估物流網絡的優化水平,發現潛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在評價供應鏈效率時,需選擇適當的單項效率指標來衡量供應鏈各個環節的效率水平。本研究基于數據驅動的分析方法,選擇了如下六個常用的供應鏈效率指標:庫存周轉率、運輸成本占銷售額比例、訂單處理時間、供應周期、準時交付率和客戶滿意度。
庫存周轉率。庫存周轉率是衡量企業庫存管理效率的重要指標,基于如下公式計算:庫存周轉率=年銷售額/平均庫存額。其中,平均庫存額基于起始期庫存和期末庫存求平均值來計算。庫存周轉率越高,說明企業庫存利用效率越高。
運輸成本占銷售額比例。該指標反映供應鏈中運輸環節的成本控制狀況,基于如下公式計算:運輸成本占銷售額比例=運輸成本/年銷售額。運輸成本涵蓋了企業在供應鏈中運輸流程中所產生的直接成本,如物流費用、運輸員工薪資等。該比例越低,說明企業在物流環節的成本控制越有效。
訂單處理時間。訂單處理時間是衡量供應鏈響應速度的指標,基于如下公式計算:訂單處理時間=其第一項訂單完成的時間-第一項訂單進入系統的時間。訂單處理時間的縮短提升供應鏈的響應速度和客戶滿意度。
供應周期。供應周期是衡量供應鏈物流流程效率的指標,基于如下公式計算:供應周期=第一項訂單交付的時間-其第一項訂單完成的時間。供應周期的縮短表明供應鏈物流環節的運轉效率更高。
準時交付率。準時交付率是衡量供應鏈交付準確性和及時性的指標,基于如下公式計算:準時交付率=準時交付訂單數量/總訂單數量。準時交付率越高,說明供應鏈中的交付過程越穩定和可靠。
客戶滿意度。客戶滿意度是基于對客戶的反饋信息評價供應鏈服務質量的指標。基于進行問卷調查或收集客戶投訴、退貨等信息來獲取客戶滿意度的數據。客戶滿意度直接反映供應鏈的服務水平和效果。
在模型求解和結果分析工具的應用方面,選擇適當的數據處理和預處理方法。數據處理涵蓋數據收集、整理和轉換,以滿足研究的需求。在本研究中,收集2018-2022年的相關數據,涵蓋物流網絡的節點、路徑、運輸成本等信息,并對數據進行清洗和異常值處理,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在進行數據收集時,運用2018-2022年期間的物流網絡和供應鏈效率相關數據。這些數據涵蓋了物流網絡的組成要素、供應鏈效率的衡量指標以及其他相關概念的數據。收集的樣本涵蓋國內外不同規模和類型的企業和組織。表1展示了收集的樣本數據。
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了初步的觀察和檢查,以了解數據的整體狀況。檢查了數據的完整性和準確性,確保沒有缺失值或錯誤的數據;接下來,對數據進行了處理,涵蓋刪除重復值、調整格式和單位統一等。還對不符合要求或無效的數據進行了刪除或修正;在處理異常值時,采用了離群值檢測的方法來識別和處理異常值。具體地,根據數據的分布狀況和統計特征,運用統計學方法或圖形方法來判斷是否存在異常值;對于連續變量,采用了箱線圖和離群值分析來確定異常值的閾值。處理一般采用剔除或替換的方法,具體取決于異常值的性質和對分析結果的影響程度;對于分類變量,檢查了每個類別的頻率和分布狀況,以發現任何異常或極端值。假設發現異常值,將其視為無效或錯誤的數據,并進行刪除或修正;在進行數據清洗和異常值處理后,得到了清洗后的數據集。表2是一系列數據統計和描述結果。
經過上述變量選擇步驟,本研究確定了如下變量作為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的自變量:物流成本:衡量物流網絡的運輸、倉儲和管理成本。根據2018-2022年的數據,統計物流成本指標;配送時間:衡量物流網絡中商品從銷售地到客戶手中的交貨時間。根據2018-2022年的數據,統計配送時間的平均值;倉儲容量:衡量物流網絡中可用于存儲商品的倉庫面積或容量。根據2018-2022年的數據,統計倉儲容量的平均值;運輸能力:衡量物流網絡中貨運工具的運輸能力。根據2018-2022年的數據,統計運輸能力的平均值;貨運準時率:衡量物流網絡中貨物按時交付的比例。根據2018-2022年的數據,統計貨運準時率的平均值;信息流暢度:衡量物流網絡中物流信息的流通和共享程度。根據2018-2022年的數據,統計信息流暢度的平均值。
利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來研究物流網絡優化指標與供應鏈效率之間的關系。假設回歸模型為:

其中,Y表示供應鏈效率,X1-X6分別表示物流網絡優化的六個指標,β0到β6為回歸系數,ε表示誤差項。
利用2018-2022年的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回歸結果數據見表3。從表3中可見,所有自變量的p值均小于0.001,表示在設定的顯著性水平下,物流網絡的六個優化指標(物流成本、配送時間、倉儲容量、運輸能力、貨運準時率、信息流暢度)均對供應鏈效率有顯著影響。物流成本(X1)的系數為負,表明物流成本與供應鏈效率呈負相關關系,即降低物流成本有助于提升供應鏈效率。配送時間(X2)的系數為負,意味著減少配送時間能夠提高供應鏈效率。倉儲容量(X3)和運輸能力(X4)的系數為正,說明增加倉儲容量和運輸能力有助于提升供應鏈效率。貨運準時率(X5)和信息流暢度(X6)的系數均為正,且數值較大,這表明提高貨運準時率和物流信息的流通和共享程度對提升供應鏈效率有重要影響。模型擬合:模型的顯著性檢驗結果表明該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在統計上是有效的。基于以上分析,企業在進行物流網絡優化時,應重點關注降低物流成本、縮短配送時間、增加倉儲容量和運輸能力、提高貨運準時率以及增強物流信息的流通和共享程度等方面,以有效提升供應鏈效率。





在參數敏感性的評估和分析階段,對模型中的參數進行敏感性測試,以評估參數變化對模型結果的影響程度。具體而言,本研究采用了如下方法來評估和分析參數的敏感性。首先,選擇一組基準參數,這組參數是在理論和實踐中廣泛接受和采用的。基于這組參數進行模型的基準仿真,并得到了相應的結果。其次,對每個參數進行小幅度的變化,例如增加或減少5%或10%。針對每個參數進行敏感性測試,進行多次仿真,并記錄每次仿真的結果。在評估參數敏感性時,主要關注模型輸出結果的變化狀況。具體而言,基于比較每個參數變化時模型輸出結果的差異來評估參數對模型結果的敏感性程度。關注的指標涵蓋供應鏈效率評價指標的變化狀況,如總成本、配送時間、倉儲容量利用率等。表4 展示了參數敏感性測試的結果,以及參數變化對供應鏈效率評價指標的影響。
基于評估參數變化對模型輸出結果的影響,得出如下結論:參數1對度量指標A的影響較大,增加5%會導致度量指標A的變化量增加;參數2對度量指標B的影響較大,減少10%會導致度量指標B的變化量減少;參數3和參數4對度量指標C的影響較大,增加5%或減少10%都會導致度量指標C的變化量變化。
為了進一步驗證模型回歸分析的結果,本研究利用了自助法(bootstrap)進行了結果的穩健性檢驗。自助法是一種常用的非參數統計方法,基于從原始樣本中有放回地抽取B次,形成B個樣本(bootstrap樣本),并在每個bootstrap樣本上進行模型估計和回歸分析。基于對B次bootstrap結果的統計特征進行分析,得到模型結果的置信區間和穩健性指標。根據自助法的結果,計算了模型回歸系數的穩健標準誤(robust standard errors)和置信區間。表5顯示了每個回歸系數的穩健標準誤和95%置信區間。根據表5的結果,看出每個回歸系數的穩健標準誤較小,置信區間較窄。這表明模型結果在統計上是穩健和可靠的,變量之間的關系具有一定的顯著性和預測能力。
提升物流網絡優化水平的建議:第一,強化物流網絡規劃。對物流網絡進行全面規劃,涵蓋物流節點的布局、倉庫的位置選擇以及運輸路徑的優化。基于科學的網絡規劃,減少物流節點之間的物流時間和成本,并提升物流效率。第二,優化運輸計劃。合理規劃和優化物流運輸計劃,基于合理的路徑選擇和實施模式,減少運輸成本和運輸距離。同時,充分利用現代物流信息技術,實時監控和調整運輸計劃,以保證物流運輸的準確性和迅速性。
優化供應鏈效率的管理對策:第一,強化供應鏈網絡規劃和設計。合理規劃和設計供應鏈網絡是提升供應鏈效率的基礎。管理者應根據實際狀況,結合優化模型和評價指標,對供應鏈網絡各個節點進行優化和調整,以降低成本、提升供應鏈效率。第二,強化供應鏈風險管理。供應鏈風險會對效率產生負面影響。管理者應對供應鏈存在的各類風險進行全面評估和管理,制定相應的風險防控策略,涵蓋供應商的多樣化選擇、備貨策略和應急預案等,以減少供應鏈中斷和延遲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