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背景下,農村正向數字化方向發展,推動農業向現代化、智能化、自動化轉型升級。冷鏈物流技術數字化發展,主要是指實現農產品冷鏈物流技術的數字化管理,包括冷鏈儲存技術、冷鏈配送技術、冷鏈包裝、冷鏈運輸技術等。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2022年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關于推進現代冷鏈物流體系工作的通知》提出,加大對冷鏈物流基地,產銷冷鏈集配中心等的改造升級,加大對冷鏈基礎設施的投入。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加快糧食烘干、農產品產地冷藏、冷鏈物流設施建設;支持建設產地冷鏈集配中心,統籌疫情防控和農產品市場供應,確保農產品物流暢通;大力發展共同配送、即時零售等新模式,推動冷鏈物流服務網絡向鄉村下沉。在鄉村振興戰略下,國家加大了對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的各項投入建設,冷鏈物流基礎設施日臻完善,農產品冷鏈物流迎來了新機遇、新發展、新面貌。
冷鏈物流可以有效地保證農產品的質量。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能力不斷提升,對食品安全越發關注,對農產品的保鮮要求也越來越高。而且,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國家對冷鏈、冷藏的食品、農產品管控更加嚴格。冷鏈物流技術能保證農產品的新鮮度,確保食品的質量安全,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冷鏈物流已經覆蓋了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冷鏈企業也隨之蓬勃發展。對接冷鏈企業的快速發展,冷鏈物流技術向數字化、智能化方向轉型升級。
在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下,農村電商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各地農產品開始銷往全國,對冷鏈物流技術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伴隨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冷鏈物流技術深入農業并開始普及,農產品的生產、產出、加工、包裝、運輸、銷售、配送等環節都與冷鏈技術息息相關。在電子商務環境的刺激下,冷鏈技術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并不斷向更高的階段發展。
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中,農產品冷鏈物流快速發展。目前,國家在各地的冷鏈項目中投入了大量資金,設立了很多冷鏈企業,并在農村建立了諸多小型冷庫。這些冷庫的建設和運營,幫助農村地區完善農產品冷鏈物流網絡,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技術需求,需要更多熟知冷鏈核心技術的人才來支持冷庫的運作。
在我國冷鏈物流運輸設備中,公路和鐵路的冷鏈設施較少,例如能使用公路和鐵路運輸的冷藏車輛、冷凍箱、冷鏈周轉箱等設備不充足。冷鏈運輸鏈條的基礎設施不完善,導致農產品的保鮮度難以保障;冷鏈運輸的運力不足,造成農產品破損率高。
在很多的電商企業中,運送農產品都是采用普通車輛,包裝時僅采用了普通的泡沫箱,冷鏈技術尚不成熟。例如,由于冷鏈的預冷技術尚未跟上,廣西的農產品難以進入上海、北京等市場,農產品在運輸、銷售中的損壞率高達25%以上,直接給農民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實行網格化管理,是將一個冷庫劃分為多個不同的區域,各區域可以分別對溫濕度進行調整和控制,便于同時貯存對溫濕度有著不同要求的各類農產品。目前,很多冷鏈企業所建設的冷庫面積比較大(100-300平方米),且基本都是進行整體控溫。冷庫中尚未實現網格化管理,則難以實現對農產品的個性化存儲,商品在貯存、運輸、配送等環節中,缺乏農產品的多溫倉運一體化設施,造成農產品損壞率高,嚴重損害了農民和消費者的利益。
在農產品冷鏈物流技術的數字化發展下,數字系統能夠預知并提示產品的質量變化,能大幅度降低損壞率。當前,在農產品的冷庫貯藏、冷鏈運輸中和配送中尚缺乏有效的預警系統和技術,僅僅通過管理員進行人為判斷,無法保證對農產品質量變化判斷的精準性。同時,農產品在冷庫中最適冷藏溫度的參考值也是單純依靠管理人員的主觀經驗進行判斷,缺乏行業標準。
冷鏈物流人才匱乏,人才的知識結構不完善,會對企業的冷鏈物流技術管理造成不利影響。筆者通過對廣西的一些農產品冷鏈企業進行深入調查發現,很多冷鏈企業的冷庫管理人員都是由公司其他崗位人員兼職或者轉崗擔任。上崗前較少受過冷鏈專業化的技能訓練,甚至有些企業沒有實現專職化,加之對冷鏈技術不了解,導致冷庫運營中出現的問題無法得到解決。而且,在冷鏈物流企業中很少配備相應的冷鏈技術團隊,難以進行冷鏈物流技術的攻關和創新。
在冷鏈物流技術發展中,要繼續加大基礎設施的投入和建設,將舊式冷藏物流設備拆除,研發出溫控效果、氣密性更好的冷藏車。加快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推廣自動制冷管理技術,緊密結合數字化和自動化系統,將人為操作轉化為遙控智能制冷。在農產品質量監控中,制定出對冷鏈物流體系質量檢測標準,加大對農產品預警系統的研究力度,實現實時發現農產品的質量變化問題。在冷鏈技術系統中,加強對冷藏集裝箱、保溫箱、保溫袋、冷藏箱及各類保溫包裝手段及密封措施的研究,對農產品冷鏈冷庫溫度實現智能化和數字化的管理。
目前,在農產品冷庫中還未實現網格化管理;在運輸環節,不同產品需要的最適冷藏溫度也無法單獨控制。在農產品冷鏈技術中,應加強網格化技術和多溫倉技術的研究,對面積較大的冷庫,進行分格管理,每一格等同于一個小倉庫,實現每一格倉的溫度獨立調控,可以根據不同產品的屬性進行農產品的貯藏。
在農產品冷鏈全程采用數字化監控系統。例如,對農產品冷鏈運輸過程進行監控與管理,開發集溫度傳感器、RFID、GPS及軟件管理系統一體的數字化系統,并運用在農產品基地的試驗中。建設冷鏈運營管理中心、冷鏈區域網、冷鏈數字化運營中心,在農村特色優勢農產品主產區和主銷區建立冷鏈物流保障體系,確保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一體化冷鏈物流監控,從而降低農產品流通環節腐損率,提高效益。
在冷鏈物流技術研發中,建立生產、教學、研究為一體的冷鏈物流實訓基地,即冷鏈物流項目研究基地。在項目研究基地中,教師和企業技術骨干可以進行多次試驗,共同解決企業的技術難題。學生平時的實訓可以到研究基地上課,深入企業,協助解決企業的科研技術問題,促進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發展。項目研究基地將實踐教學、工種技能鑒定、技能競賽集訓、社會培訓、企業真實生產等功能融為一體,能夠實現冷鏈物流專業中共享性、一體化實踐教學,并能促進專業鏈與產業鏈、崗位鏈的融通,深化產教融合。
“雙主體、六協同”是指校企雙主體共同育人、采用“科技特派員+農民學院+現代學徒制試點+科技園區+扶貧車間+雙師”六平臺協同,通過平臺共建、人才共育、科創并舉實現農產品產銷貫通。
人才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要素,培養冷鏈物流人才,解決人才匱乏問題為重中之重。例如,依托科技特派員制度,派出科技特派員到農村、農業產業園進行農業技術指導;依托現代學徒制試點學校,校企合作開展農產品冷鏈物流崗位實踐教學活動;依托農業科技產業園區開展“田間”實踐教學;依托農產品加工扶貧車間,對農商專業群的農產品加工服務等開展青年創業、農民創業的創新創業項目孵化;學校派出教師到企業開展科技服務和培訓教學,聘請企業導師到校上課,形成“雙師制”教學制度,深化產教融合。在新生態機制下,政校企行村形成合力,保障農產品冷鏈物流項目教學的有序進行,培養優秀的冷鏈物流人才。具體模式如圖1: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勢頭強勁、冷鏈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大,但是仍存在基礎設施落后、技術不成熟、冷鏈物流人才匱乏等問題,需要通過加強農產品冷鏈預警系統技術研發、網格化技術和多溫倉技術的研究、建立“產學研用”為一體項目研究基地、強化人才培養等途徑來應對冷鏈物流中存在的挑戰,助力農產品冷鏈物流行業實現高水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