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同志提出的,旨在解決農村問題,加強農村建設,提高農村生活質量。2022年發布的《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強調了農村的優先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202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出加快發展現代鄉村服務業。全面推進縣域商業體系建設。加快完善縣鄉村電子商務和快遞物流配送體系,建設縣域集采集配中心,推動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大力發展共同配送、即時零售等新模式,推動冷鏈物流服務網絡向鄉村下沉。

鄉村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和國家現代化的核心,近年來取得進展,但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仍有不足,需進一步加強。
我國農村物流問題突出,表現在高成本、高損耗、滿足度低和低占比。農產品物流仍以常溫自然流通為主,導致損失和現代化不足,需要建設智慧農村物流。每天3億以上的快遞包裹,其中1億在農村,但仍有送不進村的問題。這限制了農業專業化和效率提升,影響了農民收入和消費水平。改進農村物流對于滿足農村需求、釋放消費潛力、促進鄉村振興至關重要。
根據2014—2022年的農村電商市場交易規模來看,從2015年開始,我國農村電商交易規模逐年上升,其中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增速明顯下降。2020年過后物流需求規模再上新臺階,實現穩定增長。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農村電商交易規模達到22 898億元,同比增長34.3%,遠超電子商務行業近幾年的平均增長率8.9%,即使在受到疫情沖擊之后的2020—2022年,電子商務行業的平均增長率為4.6%,農村電商交易規模的平均增長率為8.6%。農村電商交易規模的增長速率幾乎是我國電子商務行業的平均增長率的兩倍。可見該市場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2014—2022年我國農村電商市場交易規模統計如圖1所示。
2023年3月2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農產品網絡零售規模已達5 313.8億元,同比增長9.2%,增速較2021年提升6.4個百分點。全國鄉鎮快遞網點覆蓋率達到98.4%,有效打通農村消費升級和農產品上行的末梢循環。近年來,“快遞進村”成效顯著。信息化和數字化是農村物流發展的必然趨勢,構建智能化、自動化和可視化的供應鏈將成為未來方向。2014—2022年我國“快遞下鄉”覆蓋率統計如圖2所示。

基礎設施不足是中國鄉村地區物流領域的一個顯著問題,其表現包括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最重要的是鄉村地區的道路通常狀況不佳,存在坑洼、損壞和維護不及時的情況,這使得貨物運輸變得困難。道路的質量不僅影響貨物的速度和安全,還會導致車輛損壞和維修成本上升。鄉村地區的運輸網絡可能不夠暢通,導致運輸路線不佳,物流效率下降。延長了貨物到達目的地的時間,一些地區的交通擁堵問題可能會導致物流延誤。由于缺乏高速公路和道路狹窄,貨物在高峰時段難以快速移動,增加了交貨時間和成本。其次,鄉村地區的電力供應通常不夠穩定,可能會發生頻繁的電力中斷。這對于依賴電力設備的物流操作來說是一個嚴重問題,可能導致生產中斷和交貨延誤。電力質量差也是一個問題,可能導致設備故障或數據丟失。這對于自動化和數字化的物流系統來說尤為關鍵。最后,許多鄉村地區的互聯網連接質量不高,這對于實時物流信息的傳輸和供應鏈可見性造成了限制。缺乏可靠的通信基礎設施使得物流跟蹤和監控變得困難,互聯網速度慢會導致數據傳輸的延遲,這對于及時決策和庫存管理非常不利。
許多鄉村地區的經濟活動受季節性影響,例如農產品的種植和收獲。這種季節性需求波動會導致物流規劃和資源分配方面的挑戰,因為需要在短時間內處理大量貨物。其特點和影響包括以下兩方面:(1)鄉村地區的季節性需求波動可能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天氣、農作物生長周期和市場因素。因此,預測和規劃季節性需求變得復雜,需要考慮多個不確定性因素提前預測,季節性需求的準確性對于優化物流規劃和資源分配至關重要。(2)一些農產品對儲存條件有特殊要求,因此在高峰期積壓的庫存可能會受到質量問題的影響,導致損失。在季節性高峰期,需要更多的運輸工具、倉儲設施和人力資源。因此,如何有效地規劃和分配這些資源是一個關鍵問題。在低峰期,資源可能閑置,這可能導致資源浪費和不必要的成本。而且季節性高峰期可能導致道路擁堵和碳排放增加,對環境和社會造成負面影響。
鄉村地區的物流面臨自然災害、供應鏈中斷和安全問題等多種風險。主要包含以下風險:鄉村地區更容易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如洪水、山體滑坡、干旱等。這些災害可能導致道路封閉、庫存損失和物流中斷,對物流運營構成威脅。氣候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也增加了鄉村地區物流的風險。氣溫變化可能影響農產品的生長季節,從而影響物流計劃和資源分配。另一方面是鄉村地區物流的供應鏈通常較長,涉及多個環節。任何環節的中斷,如供應商問題、運輸問題或倉儲問題,都可能導致供應鏈中斷,對生產和交貨造成影響。在一些情況下,鄉村地區的物流可能高度依賴單一供應商或運輸方式,這增加了供應鏈中斷的風險。如果供應商或運輸方式出現問題,整個供應鏈都會受到嚴重影響。最后,在貨物的運輸過程中,貨物的安全性也是一個問題。貨物可能受到盜竊、損壞或破壞的風險,尤其是在鄉村地區的偏遠區域。物流團隊和司機可能面臨安全問題,如道路交通事故或劫持。這不僅危及人員安全,還可能導致貨物損失和交貨延誤。
環境可持續性是中國鄉村地區物流領域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其表現和影響包括以下兩個方面:首先,鄉村地區為了改善交通和物流,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大力改善基礎設施。這些建設項目可能導致生態系統的破壞,包括森林、濕地和水體的受損。這對于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構成威脅。道路和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可能導致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例如農田或自然保護區的侵占,從而影響農業和自然資源。其次,鄉村地區的物流運輸通常依賴燃油驅動的車輛,這些車輛排放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對氣候變化影響較大。物流碳足跡可能會進一步加劇氣候變化問題。氣候變化本身可能對鄉村地區的物流造成影響,如極端天氣事件和自然災害。這些事件可能導致交通中斷和供應鏈中的問題。
政府和企業可以投資于道路建設和改善,包括修復破損的道路、擴建瓶頸區域,以及引入新的交通基礎設施,如高速公路或便捷的物流通道。這將提高鄉村地區的物流網絡質量。改善電力供應的穩定性,包括升級電網、投資可再生能源項目、建設備用電站等。這將減少電力中斷對物流運營的影響。提高互聯網和通信基礎設施的質量和覆蓋范圍,確保實時信息傳輸和供應鏈可見性。引入更高速的互聯網連接和無線通信技術。
在物流運營中使用物聯網(IoT)傳感器來監測貨物和車輛的位置,以提高供應鏈可見性和跟蹤能力。這可以幫助規避基礎設施不足的問題。利用智能路線規劃和優化軟件,確保在基礎設施有限的情況下選擇最佳的運輸路線,以減少不必要的延遲和費用。
首先,利用歷史數據和市場趨勢進行需求分析,以更準確地預測季節性需求波動。使用數據分析工具和統計模型,包括時間序列分析和機器學習算法,來改進需求預測。建立有效的供應鏈協同規劃機制,與供應商、生產商和分銷商合作,以便根據需求波動靈活調整生產和庫存策略。其次,與多個供應商建立合作關系,以便在需求波動時能夠切換供應商或來源,確保物流連續性。采用靈活的生產工藝和生產能力,以便快速適應需求變化,包括加班、臨時員工和臨時工廠設施。最后,根據需求的季節性波動,優化庫存管理策略。在季節性高峰期前增加庫存水平,以確保供應鏈不中斷,然后在低峰期適度減少庫存以降低成本而且可以采用Just-In-Time (JIT)供應鏈策略,以減少庫存水平,提高庫存周轉率,降低庫存持有成本。
首先,必須全面識別與農村智慧物流相關的各種風險,包括自然災害、供應鏈中斷、安全問題等。對識別的風險進行分析,評估其潛在影響和可能性,以便確定應對策略的優先級。基于分析結果,制定詳細的風險管理計劃,包括風險緩解策略、危機響應計劃和業務連續性計劃。解決風險管理問題需要系統性的方法,包括風險評估、多樣化的供應鏈策略、數字化工具的應用、供應鏈協同和培訓等多個層面的綜合措施。這將提高農村智慧物流的韌性,降低風險對供應鏈的影響,并確保物流運營的可持續性。
引入電動和混合動力貨運車輛,以減少碳排放和空氣污染。政府可以提供激勵措施,鼓勵企業采用綠色運輸方式。采用能源效率措施,例如車輛輕量化、節能技術和高效路線規劃,以減少能源消耗。另一方面,利用農村地區的可再生能源潛力,建設太陽能和風能發電設施,以提供清潔電力,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采用可再利用和可降解的包裝材料,減少塑料和廢棄物的產生,優化包裝設計,減少包裝材料的使用,降低包裝成本,同時確保產品安全。最后,解決農村智慧物流中的環境可持續性問題需要全面的行業合作和政府支持,以確保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在物流活動中得以充分考慮。這將有助于減輕對環境的不利影響,同時促進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
在實現鄉村振興目標的背景下,解決農村智慧物流的問題需要綜合的策略,包括技術應用、基礎設施投資、政府政策支持、合作伙伴關系和教育培訓等。這將有助于提高物流效率、降低成本、降低環境影響、增強風險韌性,推動農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這些解決方案也有助于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改善農村地區的生計和競爭力。解決農村智慧物流的挑戰需要綜合策略。基礎設施不足可以通過投資和技術應用解決。季節性需求波動需要改進需求預測和庫存管理。環境可持續性問題可以通過綠色運輸、可再生能源和綠色物流實踐來緩解。風險管理需要風險評估、多樣化供應鏈、信息技術和協同合作。這些策略將提高物流效率、降低成本、降低環境影響、增強風險韌性,促進農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改善農產品流通效率,提高生計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