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繼續深入以及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人們的生活品質越來越高,特別是在對生鮮農產品可獲得性和可靠性上,人們的要求越來越高。生鮮農產品一般是指不經過加工或經少加工的在常溫下不能長期保存的初級農畜產品,如蔬菜、水果、水產品以及肉類等農產品[1]。隨著育種技術、化肥以及農業機械化的使用,農產品質量和數量都得到了提高,農產品一部分用來農戶自身的消耗,剩余的農產品過多,農產品的發展問題從生產領域向流通領域轉變,剩余生鮮農產品將會流通到市場,但農產品本身存在體積大、易腐、不易保存等特點,所以要將農產品成功流通到市場上,冷鏈物流十分重要。為此,本文分析了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現狀、發展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相應的對策,為滿足居民對生鮮農產品的需求,發展冷鏈物流技術,實現鄉村振興做出一定的分析。
我國是人口大國,對于蔬菜、水果、水產品、肉類等生鮮農產品的需求巨大,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由此而生,且需求巨大。為了更好的發展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首先分析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的現狀。
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其蔬菜、水產品、水果、肉類等生鮮農產品產量名列前茅,市場需求巨大,對于冷鏈物流需求持續增加。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22)》,2021年全國人均蔬菜及食用菌消費量為109.8kg,相比2020年增加6.1kg,肉類人均消費量為32.9kg,相比2020年增加8.1kg,水產品人均消費量為14.2kg,相比2020年增加0.3kg,鮮瓜果人均消費量為55.5kg,相比2020年增加4.1kg。可見居民對于生鮮農產品的需求在不斷增加,冷鏈物流作為其運輸方式,需求也不斷增加,其占比將會逐步提高。
我國一直重視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發展,2004年以來,中央已連續19年以中央一號文件形式指導農村發展,并多次指出要加強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建設,如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糧食烘干、農產品產地冷藏、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完善農產品流通骨干網絡,改造提升產地、集散地、銷地批發市場,布局建設一批城郊大倉基地”。《十四五規劃與2035年遠景目標》指出,“加強農產品倉儲保鮮和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可見國家對于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的支持,并經過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在政策的支持下,冷鏈物流市場快速擴張,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設施也在快速的發展,技術條件得到了改善。據《2019中國冷庫產業發展報告》,截止2019年,冷庫保有量4 600萬噸,目前,我國的冷庫保有量位居全球第三。冷庫主要有土建型、鋼結構型和混合型三類冷庫,分別占比為70.3%、21.6%、8.1%。冷庫溫區有速凍庫、氣調庫、高溫庫、中溫庫、低溫庫五類,分別占比0.5%、4.3%、10.5%、12.7%、71.8%。隨著基礎設施的繼續完善,冷庫的保有量將會繼續增加。
我國地區分布不均,東部、西部、中部、北部地形地貌以及氣候等特征育孕了豐富的生鮮農產品,且各具特色。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生鮮農產品也逐步加入到線上,但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屬于初步發展階段,冷鏈物流的基礎設施不完善。
(1)冷藏車數量少,運輸成本高。目前,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市場以個體為主,缺乏專業化冷鏈物流企業,冷藏車輛數量少,建設成本高,供給不足,部分生鮮農產品源于偏遠山區,距離較遠,生鮮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需要進行溫控,消耗較大,成本高。
(2)冷庫分布不均,結構不合理。目前,我國冷庫相對較多,冷藏車少,地區之間供需不平衡,中部和東部的地區冷庫較多,而生鮮農產品供應地西部地區冷庫設施少,冷庫多集中于城市地區,生產地設施不全。農產品本身具有季節性、保鮮時間短等特征,如果不能在生產地及時冷藏,將會造成一個地區價格昂貴,另一個產地低價販賣局面。
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要在生鮮農產品的加工、冷藏、運輸、配送等環節始終都要處于適宜的低溫環境之下,最大程度的保證生鮮農產品的品質,防止污染的特殊冷鏈供應系統。目前,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不健全,運輸過程中損耗率高。
(1)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供給不足以及地區間生鮮農產品的數量和季節性的影響,這導致了生鮮農產品在供應鏈環節損耗。
(2)冷鏈物流在運輸過程中,節點間的信息以及基礎設施不共享導致的生鮮農產品運輸過程損耗高。在生鮮農產品的運輸過程中,會經過中轉、裝卸等節點,很多企業在運輸過程中因為沒有形成獨立的企業,不像城市物流企業已經發展的很成熟,他們之間的物流節點間的信息與設備是共享的,而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很少有獨立的企業,一般在運輸過程中,如遇突發情況,因為不能提供信息或者得不到其他物流公司的幫助,因缺乏柔性而導致的運輸損耗問題。
(3)冷鏈物流技術比較落后,從業人員專業化低以及管理不足。農村地區受到社會、經濟等條件的影響,為了增加收入,很多農戶選擇外出務工來增加收入,而受到高等教育的有關電商或者是物流管理的大學生很少選擇回到農村,而多選擇城市中的物流企業,所以很多從事物流人員對于冷鏈物流全程低溫的意識不高,在節點的中轉常出現溫度中斷的情況,進而難以保障全程低溫條件。所以物流從事人員的不穩定性和缺乏專業知識的人才也會導致生鮮農產品的損耗問題。據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調查顯示,冷鏈物流體系不健全,每年造成約1.3億噸蔬菜和1200萬噸水果的浪費,總價值約一百億美元[2]。
(4)缺乏獨立的冷鏈體系。一條完整的冷鏈物流包含加工、冷藏、運輸和配送、銷售環節。只有保證四環節都處于低溫條件下,才能更好的保證其品質。目前,我國能夠提供一條龍冷鏈服務的企業很少,擁有的冷藏車、冷庫等設施,規模都比較小,跨區域的服務網絡建設不夠,無法提供綜合的冷鏈物流服務。任何環節、人員的操作不規范都會使生鮮農產品受到損耗。如加工環節企業使用質量欠佳的材料,裝卸環節在常溫中時間過長,配送環節使用保溫車而不是冷藏車,銷售環節的存儲溫度過高等都會影響生鮮農產品的質量,進而導致損耗率高。
信息不對稱一直是線下和線上結合的突出問題,在疫情爆發后,消費更加從線下轉到線上,但信息不對稱問題仍然存在。(1)商家店鋪入駐平臺門檻不高且缺乏審查。根據法律的要求,商家在入駐第三方平臺需在工商管理局登記并獲得許可證,但在平臺的審查當中,對于生鮮農產品的來源審查并不規范,一些大平臺也常有質量問題,這使得消費者難以信任。(2)平臺管理不規范。很多商家為了銷量,常常使用一些違規操作,提升農產品的銷售量,如近年興起的直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利用“炒作”來銷售產品,或者雇傭“水軍”進行質量評論,造成市場信息虛假。(3)產生糾紛,維權難度較大。根據現有的法律,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里,都沒有針對性將生鮮農產品列入其中,在《食品安全法》中有關于生鮮農產品的規定,但在取證等方面難以有明確依據。所以,消費者在此類消費方面很難進行維權,處于被動位置。
在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過程中,冷鏈物流設施設備是基礎環節。政府應該繼續制定相關的政策鼓勵農戶、當地政府以及企業發展冷鏈物流,并在冷藏車輛和冷庫建設上給予資金上的支持,繼續加強冷鏈物流加工、冷藏、運輸和配送、銷售等環節建設。從“最初一公里”問題開始抓起,抓骨干冷鏈物流、產地低溫存儲等。政府要加大財政投入,促進地區間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的協調和平衡。重點要加強西部地區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西部地區擁有豐富的特色生鮮農產品,但多在偏遠的山區里面,要實現生鮮農產品上行,加強西部地區偏遠山區的公路建設,鼓勵將冷庫和冷藏車帶入到山區中。
為了加強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發展,應該制定完善的冷鏈物流管理制度,要能保證冷鏈物流標準化,并具有可操作性。在建設標準時,要從一條完整的冷鏈物流如加工、冷藏、運輸和配送、銷售等環節出發,精準銜接各流程,降低損耗。可以結合云計算、區塊鏈、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構建冷鏈物流信息化服務平臺,利用大數據等技術將配送信息自動匹配并實時共享,整合各企業倉儲、加工、運輸、銷售等方面資源,以便提高物流資源利用率,更好的完善冷鏈物流體系的建設。如發展智能溫控系統,并將其運用到冷庫與冷藏車中,能更好的調節溫度抑制生鮮農產品生長,達到更好的保溫效果,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因缺乏專業人才而導致的損耗,為了更好建設各節點之間的信息和設施設備的共享,引入大數據技術,將各節點間信息實時共享到平臺上,一是有利于消費者掌握生鮮農產品所在位置以及到達時間,提高其購買欲望;二是有利于生產商更好掌握車輛信息,如遇到特殊情況可以及時采取措施,降低損耗。政府制定政策鼓勵支持龍頭企業發展生鮮冷鏈物流,如在建立冷庫的設施設備、購買冷藏車輛上施行資金補貼,制定“綠色通道”政策,可以在生鮮農產品運輸冷藏車在高速公路中享受綠色通道政策,降低運輸成本。可以對冷鏈物流企業信用進行評價,對信用度高的冷鏈物流企業給予政策傾斜,提高冷鏈物流企業的積極性,建設獨立的冷鏈物流體系。政府可以給予一些經費和項目等支持,鼓勵冷鏈物流技術創新,調動企業創新的積極性,在補貼、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將創新項目帶到高校中,激發大學生的創新與實踐能力,促進產、學、研協同發展。
物流專業化人才、從業人才和管理人才是冷鏈物流發展的重要保障,應加快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人才的培養和人力資源建設體系建設,為冷鏈物流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保障。地方政府應結合當地的經濟和產業結構,制定相應的人才引進政策,給予人才一定的優惠政策,如住房補貼等。加強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管理人才和配送人才的建設,我國已經有很多高校開設物流管理專業和相關課程,要培養具有相應知識基礎的技能的冷鏈物流管理人才和配送人才。為了加強課程的實用性,可以和高校簽訂合作,將一些創新項目給予大學生,發展實用型人才,減少專業與就業不對口問題。冷鏈物流的建設是一個綜合的、系統的工程,涉及到多個環節和部門,以及各種因素,所以要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和現代冷鏈物流的發展趨勢,從宏觀管理、農戶生產生活的特點和市場銷售等方面規劃,逐步完善冷鏈物流和人才培養體系建設。
(1)聯結多個部門對生鮮電商平臺的監管。電商平臺銷售的生鮮農產品種類繁多,增加了管理的復雜性,涉及到的部門較多,如市場監管局、質監局等,為了避免管理盲區,各部門要加強部門間的合作、協同管理,明確各部門的職責,涉及部門較多,流程的制定要優化。(2)制定相關的法律條例。重點在加強對生鮮農產品進入平臺的進退協議、嚴格審核商家資質、從生產端保障生鮮農產品的質量,維護消費者權益。(3)加強對平臺的整理。創新監管的方式和手段,完善平臺的評價機制,嚴厲打擊假冒偽劣商品等違法行為,積極打擊違法行為,提高違法的成本。(4)利用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實現生鮮農產品產地的溯源。做到“來源可查、去向可追”,加強對生鮮農產品的監管力度,保證消費者和生產者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