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且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物質生活需求的真實表征,只有人民生活幸福感指數得到全方位提升,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才算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隨著社會時代的轉變,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也隨之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也就是要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因此,國家要把農業農村建設放在十分重要的基礎地位,振興鄉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是農民過上幸福生活的制度保障。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具體特征中提到我國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以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但縱觀當下發展情況,在人口規模現代化中農民人口占據主體,且農民各項民生問題在實現共同富裕現代化這一目標過程中依然是一個重點解決問題,其中核心問題是農民的收益問題,只有巨大的農民人口收益得到切實保障才能穩妥實現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目標。當下農民的收益渠道最基本的就是農村產業以及特色農產品的銷售。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互聯網普及日益普遍化,農村居民在時代發展潮流的帶動下,網上購物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大樂趣,這對催生農村電商發展有了一定基礎。可隨著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數字鴻溝現象的日趨普遍化,在這樣背景下農產品銷售走向成為農村老年人的一大困境,因此,為解決這一問題重構現代農產品物流發展路徑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現代農產品物流體系逐漸趨于標準化,其中政策的制定涉及到農產品物流多方面。在農村物流發展初期,政府部門則側重在資金的支持上,中央財政部于2009年制定了《農村物流服務體系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且在2011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物流業健康發展政策措施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優先發展農產品物流,在政策上為發展農產品物流奠定了基礎。隨著人民生活需求日益上升,人們對農產品消費需求也進一步發生變化,對其儲存保鮮要求有所提高,因此在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中提出要加快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發展各種農產品冷藏保鮮設施;隨著大數據時代及數字經濟的發展,催生農產品物流體系日益信息化,這對農產品物流發展是機遇也是挑戰,為很好地順應時代發展潮流,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構建多樣式農村網點,實施“快遞進村”工程,構建“一點多能”的現代物流綜合服務(試)點。
根據統計年鑒數據可知,2020年我國農產品物流總額達到4.6萬億元,與同期占比比較增長3.0%;至2021年,農產品物流總額從4.6萬億元增長到5萬億元,增長幅度高達7.1%,相較于2020年,其物流總額增加了4.1個百分點;截至2022年底,農產品物流總額為5.3萬億元,對比2021年,雖然總額上有所增加,但是增長幅度有所下降,原因可能是因為受疫情的影響,快遞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響波及物流總額的增長幅度。總體上我國農產品物流總額在量上是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表明農產品物流發展總體向好。
現代農產品物流的發展離不開互聯網的普及,現代農產品在銷售、運輸等環節的技術開發與運用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互聯網的普及程度。根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調查數據可知,2018年12月底網民規模近82 851萬人,期間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9.6%;到2020年12月,網民規模增加將近20 000萬人,互聯網普及率從59.6%增長到70.4%,相比2018年增加了10.8個百分點;截至2022年12月底,手機網民規模達至1.65億,相較于2021年的1.28億,數量上增加了3 636萬;且在2022年我國的互聯網的普及率達75.6%,由此可見互聯網的發展促進了我國網民規模的持續增長,這無疑給現代農產品物流的發展掃清了居民由于缺乏網絡知識而影響現代農產品銷售的障礙。
對于物流業而言,傳統意義上的一線物流操作工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物流發展的要求,管理型、戰略型的物流人才是現代物流業的發展之需[1]。當下農村依然缺少熟悉現代物流理念的人才,也缺少洞悉鄉村物流市場、了解新經濟的人才,更缺少能扎根物流基層工作的人才[2]。城市化的發展雖然為現代農產品物流創造了很多發展機遇,但正是這樣的發展背景,使得農村很難留住人才,年輕一代在讀完大學后向往城市,認為城市能夠提供很多農村所不能提供的發展機會與生活條件,這就使得農村人才外流,致使農村缺乏現代農產品物流發展的專業人才。
電商的興起與活躍極大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與農民收入的增長,然而,農民的農產品“滯銷難銷”等問題仍然是阻礙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成因之一[3]。在老齡化與數字化的交疊下,農村數字鴻溝現象頻頻,這為農村現代農產品物流發展形成了阻礙。農村老年人受知識水平也就是“知識鴻溝”的影響,不熟悉手機網絡的各項操作,給農產品在銷售與配送環節帶來阻礙;加之受老年人“技能鴻溝”,在數字技術的使用、數字技能和技巧的掌握及不同的使用情況方面存在的差距[4],使得農村在構造現代農產品物流體系中需要解決農村老年人的“技能鴻溝”問題,并解決其在數字技術知識上的缺乏問題,才能使農產品電商得到進一步發展。
現代物流追求不只是速度更是效率與服務,但這在專業技術以及配送基礎設備上有很高要求,而我國部分地區特別是西部偏遠少數民族地區,由于農村普遍缺少統一的物流信息平臺以及物流綜合服務站,未能給當地村民提供一體化物流服務,導致農民快遞取件往往需要前往鄉鎮,這與城市出門就能取得快遞相差甚遠,從側面反映出要實現農產品現代物流水平的提高,必須解決城鄉物流二元現象,不斷縮小城鄉物流在硬件設施上的差距。
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與信息基礎設施在我國東部地區優于中西部地區,特別是西部偏遠地區較為落后,農產品流通信息并未打通縣鄉村三級連接,導致現代農產品流通的“最后一公里”問題日益突顯。信息流通的不暢造成西部偏遠地區的現代農產品物流在生產、儲存、配送、銷售、運輸等環節出現銜接不暢,產銷偏離市場導向,使得西部偏遠地區的現代農產品在產業鏈方面無法延長,最終造成西部偏遠地區的農民未能有效擴大現代農產品的銷售渠道,農業農村生產效益水平較低。
現代農產品物流有其特殊性,其高效和高質量的物流營運作業必須依靠專業的物流管理人才[5]。政府應出臺相應的政策和優厚的福利待遇,吸引專業物流人才到鄉村從事物流工作,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缺乏物流人才的窘境。此外,構建縣鄉村三級物流人才對接,實施“點對點”與定點幫襯式人才聯結機制,發揮物流專業人才的作用。且通過不斷加強物流管理專業的學習,提高鄉村一級物流專業人才水平。再者農產品物流企業應制定系統化的人才培養方案,針對農產品安全運輸、農產品存儲、保鮮技術、冷鏈物流等諸多方面進行培訓指導,促使企業人才更好地成長和進步[6]。
數字經濟的發展,物流技術和電子商務水平的不斷提高,與農村老一輩人知識水平、接受能力低,導致農村老年人在信息技術上出現盲區。通過對農村老年人進行統計,效仿組織管理將其進行分組,每組設定一個負責人,并由鄉政府配備一個物流專業人才進行知識上的傳遞與技能上的教授,以促進農村物流的發展。鄉鎮對派出的管理人才應將知識傳遞與技能教授工作納入績效考核管理。
加強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進一步激發農村消費市場、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彌補鄉村發展短板的重要手段[7]。鄉村信息化水平比較落后,構建現代物流信息設施成為鄉村現代物流構建的一大難題,為解決這一難題,需政府投入一定資金根據鄉村物流發展規模構建不同等級的現代物流信息中心,通過縣鄉村三級聯結,在技術服務上進行對接,為農村農產品在銷售、運輸、儲存奠定良好基礎。此外,充分利用鄉村服務中心,為構建物流綜合服務站提供一定的空間場所。
通過尋求多方主體合作,盤活農村各種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資源,特別是要充分利用好農村經濟合作組織,通過組織引領,尋求資金與技術支持上的渠道,為打造“智慧物流”平臺掃清障礙。通過搭建一個網絡信息中心,為“智慧物流”傳遞農產品的銷售、配送、儲存等環節的數據信息,同時也能夠很好地解決農村信息流通路徑堵塞的問題,對接外面的農產品物流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