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現代物流受到黨和國家的重視,物流業產業地位持續提升。現代物流一頭連接生產,一頭連接消費,具有廣闊的市場規模和豐富的應用場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高標準學術百花齊放,高素質人才隊伍茁壯成長,助力現代物流體系高質量發展。2023年以來,隨著國內國際形勢發生重要轉變,我國現代物流呈現一些新的特點。
2023年前三季度,我國社會物流總額達249萬億元,同比增長4.8%。物流業總收入9.7萬億元,同比增長4.5%,均處于平穩回升態勢。社會物流總額增速低于GDP增速,物流需求系數持續下滑,顯示實物物流需求不太旺盛,市場復蘇整體沒有達到預期。
2023年以來,制造業升級、消費新業態、新能源“新三樣”等重點領域的需求貢獻率穩中有升,拉動社會物流總額增長。像電商物流、即時物流、供應鏈物流等細分領域保持較快增長,行業動能轉換正在煥發新的活力。
2023年前三季度,我國社會物流費用穩中有降。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比率為14.3%,比上年同期回落0.4個百分點,降至有物流統計制度以來較低水平。由于物流價格總體低迷,要素成本持續上漲,物流降本增效難度加大。上游企業單純靠壓價降成本已經難以為繼,亟待尋找新的出路和方案。
截至目前,我國A級物流企業已經超過9600家。2023年中國物流50強企業,物流業務收入合計超過2.3萬億元,占物流業總收入比重達到18%,為歷年最高水平。2023年以來,骨干物流企業收入利潤好于行業平均水平,市場份額和集中度有所提升。
國內物流設施網絡獲得支持,新一批國家物流樞紐、示范物流園區、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名單正式發布。國外物流節點積極布局,海外倉、國際物流中心等開始有序建設。內外聯通的物流大通道初步形成,中歐班列十年來累計開行超過7.8萬列,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標志性品牌。
近年來,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以數字貨運為代表的物流互聯網平臺引領發展,逐步從最初的資源匹配向產業融合轉變,服務地方產業帶,賦能區域產業升級,降低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成本。智能駕駛、無人配送加快商業化應用,正在改變傳統領域分散競爭格局。
總體來看,我國物流業保持較強韌性,隨著各項政策發力和市場恢復向好,預計全年社會物流總額保持4.5%~5%的增長水平。與此同時,我國現代物流正在進入“溫和”增長階段,突出表現在行業需求增長放緩,供過于求局面短期內難以扭轉;企業經營效益承壓,規模增長而利潤不增,甚至出現“量增利減”。一些長期掩蓋在高速增長和疫情不確定環境下的重要問題逐步顯現,現代物流體系高質量發展需要尋求新的突破。
展望未來,我國提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戰略,為現代物流“破局”發展打開了新空間。隨著產業升級、消費升級,統一大市場建設離不開現代物流暢通國內大循環。更高水平開放,企業加快“走出去”,全球資源配置離不開現代物流牽引國際大循環。內外貿一體化,出口轉內銷,融入全球市場,離不開現代物流銜接國內國際雙循環。2024年及未來一段時期,我國現代物流有望呈現下列一些趨勢。
隨著財政和貨幣政策更加積極有力,社會經濟總體穩定,最終消費持續復蘇,帶動生產、進口需求穩步回升,市場溫和增長將成為新常態。
依托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消費對物流需求貢獻將穩步增長;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精益物流、供應鏈服務成為新的增長點。服務體驗、履約能力、安全可控將更為重要。
當前國家間競爭是供應鏈的競爭,現代物流逐步從銷售物流向采購物流、生產物流延伸,打通供應鏈全鏈條、串通產業鏈全系統,挖掘供應鏈物流降本新空間,有望成為鏈主企業新的利潤源。
中國經濟加快融入國際市場,屬地生產、全球流通成為趨勢,需要增強國際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部分重要商品國際依存度仍然偏高,生產資料保供穩價需要筑牢國際物流服務體系,物流保供穩鏈作用將更加突出。
基礎設施深化互聯互通,助力共建“一帶一路”,國際物流大通道不斷延伸拓寬,帶來經貿發展的新機會。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日益完善,國家物流樞紐、示范物流園區、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加強物流資源集聚、優化投資環境,有望帶動區域經濟進一步轉型升級。
數字經濟正在成為改造傳統產業的抓手,國家提出新質生產力,就是要發揮數字經濟、平臺企業的優勢,推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傳統產業將以物流為入口擁抱互聯網,再造物流發展新模式。
隨著美麗中國建設加速推進,我國重啟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正式實施,物流行業作為移動源重要的排放領域日益重要。物流減排成本逐步轉變為社會價值,將助力行業全面向綠色低碳轉型。
近年來,我國現代物流、道路貨運、交通運輸新業態、內外貿一體化等領域成立了若干部際聯席會議,政府協同、政策合力、努力增強政策獲得感。行業協會組織深化橋梁紐帶作用,標準引領、行業自律、協調利益。多方合力,開展行業共治化解矛盾取得共識。
《“十四五”現代物流發展規劃》聚焦推動構建現代物流體系,提出打造創新實用的科技與人才體系,強化物流科技創新支撐,建設物流專業人才隊伍。應當搭建一個“產學研用”交流合作的平臺,探討學術前沿、勇攀科技高峰、破解發展難題,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高標準學術百花齊放、高素質人才隊伍茁壯成長,為加快建設物流強國,推進現代物流體系高質量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堅持前沿導向,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學術攻關,深化學會重大課題研究,突出原創、應用牽引,弄懂弄通“卡脖子”技術和學術難題,形成一批有重大影響的學術研究成果。
堅持問題導向,有效發揮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社會咨詢作用,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發揮好產學研基地作用,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用深度融合,轉化一批有應用價值的學術研究成果。
堅持戰略導向,以國家目標和行業需求為導向,統籌推進物流科創中心建設,開展創新技術集中攻關、先進模式示范推廣,打造一批處于學科前沿領域的學術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