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是電商產業發展中的重要輔助行業,為了深度貫徹“十四五戰略決策”,應依據雙碳目標的實際要求,重新轉變物流行業的發展方向,以此推進綠色轉型進程,促使各個物流企業都能緊抓時代先機,在綠色環保事業中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對此,物流企業應結合現有問題,提高低碳物流技術應用水平,制定科學的技術應用規劃,優化低碳物流技術應用成效,與新時代物流發展要求相契合。
1 低碳物流技術應用方向
根據相關調查:自2008年聯合國提出低碳環保思想后,我國也開始形成低碳發展思維,并且強調在2020年碳排放量要降為2005年的45%。隨著物流行業的崛起,其碳排放量出現了相應回升。由于物流行業在配送環節常需要借助大量的運輸工具實現貨物轉運,因此需要低碳
物流技術在物流領域表現出顯著價值,從而降低國內總碳排放量。結合物流行業的發展渠道,低碳物流技術理應在下述多個方向予以應用:其一,海運。物流企業在選擇海運方式時,應當以船舶等海運工具進行減碳處理;其二,航運。物流企業于航運中應用低碳物流技術,應當以節油的方式,避免貨機出現高能耗問題,亦可研發新型綠色燃料;其三,高鐵運輸。在技術實踐應用中,可以創新電力助力高鐵方法,并且可以從能耗問題上體現技術價值;其四,倉儲運輸。對于倉儲環節應用低碳物流技術,物流企業能夠以“低碳園區”的設計方式,促使在節約倉儲成本基礎上,建立均衡分布的倉儲園區,降低倉儲車輛空車率,以此推動物流行業的全面綠色轉型進程。
基于此,圍繞低碳物流技術在物流行業中多渠道的應用方向,可匯總技術應用成果,總結引起應用成效薄弱的具體阻礙因素,以便制定對應的改進方案,積極應對技術阻礙風險[1]。
2 低碳物流技術應用的阻礙因素
2.1 行業評價體系不完善
在低碳物流技術的應用發展過程當中,政府部門的行政監管與評價機制建設對促進技術應用的進一步普及、提升應用效能具有重要意義。在進行評價機制的建設過程當中,相關主管部門與主管機關需要針對當前物流市場當中的各項參數進行有效分析與匯總,才能對物流企業的碳排放工作進行有效評價和監督,進而促進評價體系的進一步健全。然而在現階段我國低碳物流技術的應用發展過程當中,相關主管部門對物流市場的調研并不深入,數據信息的分析工作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差,導致整個行業的行政評價體系仍處于起步階段,一方面影響了低碳物流技術的普及與應用,另一方面對提升物流規范性、保障物流質量也產生了不利影響。此外,部分物流企業的思想認識較弱,政治站位不高,在相關主管部門進行信息數據的統計過程當中,假數據、假信息等現象屢屢出現,影響了行業整體評價機制的進一步建設,不利于低碳物流技術的普及運用。
2.2 信息技術力度不深切
強化信息技術的運用不僅能夠提升物流企業的作業能力與工作效率,還能在企業各部門當中實現信息的交流與共享,有助于物流的低碳化發展。但在當前各物流企業的發展過程當中,受到人才、環境、經濟等客觀因素的影響,信息技術的普及與運用力度仍較為有限,部分物流企業的管理人員對低碳物流當中的信息技術的重視程度較為不足,沒有撥出專項資金對本企業的信息技術應用環境進行深入建設,導致在實際應用過程當中發生宕機、卡頓等不良現象,甚至可能產生不兼容、運行不良等情況,對低碳物流的有效普及、提高物流效能產生了有害影響。此外,由于在低碳物流技術的普及應用過程當中,對各企業之間的信息傳輸與共享標準具有統一要求,很多企業為了各自的經濟效益,在技術推廣的過程當中產生了極大的阻力,導致企業難以針對信息技術進行有效利用,低碳物流技術普及應用的推廣環境受到嚴重影響,普及工作受到一定阻礙。
2.3 激勵機制效能不顯著
由于在低碳物流技術的普及應用初期,需要各物流企業針對技術進行有效改良,并依托相應資源投入實現指標參數的有效控制,因此,各大物流企業需要進行大規模投入,這樣才能使低碳物流技術得以有效普及并應用。然而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很多企業的經濟效益都會受到強烈影響,不利于低碳物流技術的廣泛應用。因此要拓展技術推廣覆蓋面,就需要有關政府管理部門采取相關政策措施進行激勵與補貼,有效調動各企業的技術研發與推廣積極性,進而實現物流技術對碳排放的有效控制。然而在現階段物流主管部門的管理機制當中,對企業技術研發與推廣工作的激勵政策與補貼政策極為有限,難以有效調動企業進行研發與推廣,對進一步拓展低碳物流技術的推廣和普及能力產生制約,對企業發展的經濟效益也產生了負面影響。
3 低碳物流技術應用阻礙的應對策略
3.1 提高政府引導干預力度
低碳物流技術在實際應用階段,為了積極清除阻礙因素,應充分汲取政府引導干預力量,為物流企業給出正確指引,在政府助力下,盡快優化物流企業評價體系,為行業的發展創造優良的技術應用條件。政府應當以大力度監管的方式,優化技術應用效果。無論是物流國企還是物流私企,都需要得到政府部門的高度扶持與嚴格監管。
以昆明物流企業為例,在其踐行低碳物流目標時,它的起步要早于其它企業,究其根本在于政府的干預,而且政府還專門開設了“物流專線”,在高鐵運輸環節,將北京-鄭州設為物流專用高鐵線路,并且還相繼頒布了多項政府主導政策,對于物流評價標準的界定起到了參考作用。同時,政府還需要指導有關部門加強對物流企業低碳程度的精準評估。對于違反綠色發展準則或者能耗較高的物流企業,應當依據懲罰制度對其進行處罰,而且還需為其完善基礎設施,促使政府在物流評價體系構建環節發揮出監管作用。隨著政府力度的增加,物流企業也將在物流低碳技術干預下得以進步。另外,政府的干預還能為物流行業提供明確的低碳物流技術應用導向,以統籌管理方式,改善整體低碳發展水平,以免部分物流企業“獨立建立發展體系”,造成物流領域脫離政府監管,不利于實現長遠發展。政府可以通過制定低碳補貼政策或者技術推廣基金的形式,引起物流企業的自我反思,還可督促物流企業隨著政府低碳物流技術應用重視度的提高,不斷激發技術應用積極性。因此,政府應成為低碳物流技術應用的“臺階”。
3.2 擴大信息技術應用范圍
低碳物流技術在物流領域中的應用,還需要聯合信息技術,加快物流企業轉型速度,以免長期依靠人力,導致物流企業無法在綠色發展道路上取得突出成就。所以,物流企業在應用低碳物流技術階段,還需要進一步增加信息技術應用力度,借此確保相關人員能夠在信息技術助力下轉變固有觀念,以免引起高能耗或者環境污染問題。所謂的低碳物流技術即物流領域中的低碳環保技術。由于傳統物流產業中在貨品運輸途中,常借助多個交通工具實現貨物的有效轉移。然而,此種方式很容易在長途配送中增加碳排放量,甚至無形中增加企業成本。而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降低車輛空載情況的發生率,而且還可實現高效運輸。以往在調配貨物時,常通過對實物的管理,完成物流運輸任務。而今可以將物流信息轉化為數據信息,直觀地從物流管理系統上知曉各個環節貨物運動動態,而后可以通過技術指引物流企業負責人做好轉運工作,這樣可以防止出現貨物滯留或者低效運輸的后果,致使物流企業出現高能耗問題。信息技術泛指互聯網技術以及地理信息技術,物流企業相關人員若能在技術融合背景下實現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可以切實改善物流企業發展現狀,最終保證物流企業在信息技術助力下,盡早達成低碳物流發展目標,為低碳物流技術應用消除一定阻礙[2]。
3.3 全面完善低碳激勵機制
3.3.1 減碳培訓
根據2020年公布的相關數據,現有155.44萬家物流企業,且僅在2020年1-9月份就新增加24.41萬家物流企業。由此證實物流行業仍然屬于前景光明的產業,這也是大力推進低碳物流技術應用進程的重要原因。由于物流企業基數較大,故此還需要全面完善低碳物流激勵機制,督促物流企業切實全面完成創新改革任務。其中在激勵機制逐漸完善階段,應當從人力視角,建立對應的減碳培訓激勵機制,以此鼓舞物流企業從業人員能夠通過參與培訓活動,產生低碳意識。只有先行調整人力思想方向,才能從在決策、執行期間落實低碳物流技術應用內容。
例如在職業培訓中需要滲透低碳環保理念,并且出臺相關的獎懲制度,指引參與培訓活動的人員能夠產生自律意識,在主動參訓的同時,也能自主體會低碳物流技術應用價值。隨著培訓力度的增加,我國物流企業中具備低碳意識的人員將會越來越多,而且還可以從專項培訓上,重點培育低碳物流技術應用型人才,亦或是依靠低碳教育項目,在高校物流專業開展教學課程時,提前將此項技術相關內容納入專業課程中,以便物流專業畢業生形成初步低碳環保認知,就此夯實物流行業的低碳人才基礎。
3.3.2 協同配送
在建立激勵機制時,還應當從物流配送上,以協同配送的方式減少物流企業運輸途中的碳排放量。從相關調查中可以發現,自營物流企業能耗問題較為明顯,一方面在于它們缺乏激勵效能,另一方面在于其專業性薄弱且未形成完善的低碳體系,致使在技術應用環節無法達到預期成果。所以,若從配送模式上進行創新,可以重新喚起物流企業對低碳物流技術應用宣傳活力。
例如針對物流企業可以設立一體化投資協同配送中心,在節省倉庫、站點修建空間的前提下,亦可節約投入成本。另外,在協同配送過程中,物流企業還可以通過對配送時間、配送路程的精準安排,集中發放配送任務,從而防止運輸車輛頻繁行駛在重復道路上,影響配送速度,破壞物流低碳技術應用效能。同時,還可以匯聚多家物流企業,共同設立接貨站點以及配送站點,在合資下共同使用同一個配送資源,從而達成低碳配送目標,符合低碳物流技術應用要求[3]。
3.3.3 法規激勵
在建立激勵機制時,可以利用法規的形式增強激勵效用。實際上,物流行業之所以面臨著高能耗、高成本風險,違背低碳發展原則,主要在于運輸工具持續行駛,致使碳排放量增加,而且包裝紙盒的浪費,都與我國倡導的“雙碳”戰略存在出入。基于此,物流企業要想充分借助低碳物流技術實現綠色發展,可從法規層面上構建激勵機制。除了上述提到的低碳補貼法規外,還可以頒布“押金返還條例”。對于一定時間內未超出碳排放標準范圍的物流企業,可以退回押金,反之則扣除部分押金,引起物流企業對低碳物流技術的高度重視。此外,還可以積極研發低碳包裝材料,對于物流運輸高鐵以及船舶等工具,也可以在低碳燃料上加大創新力度,促使在清潔能源、低碳材質包裝產品輔助下,激發物流企業回收利用思維。同時,依據法規建立激勵機制,能夠增加激勵機制實施力度,就此杜絕形式化技術應用現狀。隨著政府法規內容的全面補充,低碳物流技術也能在激勵機制參與下擴大應用范圍[4]。
4 結語
綜上所述,低碳物流技術應用多受行業評價體系、信息技術力度、經濟因素以及激勵機制效能等因素的阻礙,而無法為物流行業綠色發展給予助力。據此,應結合技術應用現狀,從政府引導干預力度、信息技術應用范圍、低碳激勵機制、物流成本縮減方法等方面著手,確保在良好的應對環境下,妥善處理技術應用問題,充分表露低碳物流技術應用優勢,滿足新時代物流行業低碳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