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近年來行業發展中的熱點與問題,結合國家相關主管部門正在推進的重點工作,就物流行業健康發展與倉儲現代化建設,提出10個方面需要業界重點關注與研究的課題:
從中國倉儲與配送協會掌握與研究的情況看,2023年一方面倉庫租金在下降、空置率在上升,另一方面倉儲業固定資產投資連續兩年大幅增長,對這種局面如何看?需要引起業界重視與警覺,需要深入研究并未雨綢繆。
一方面現有企業收入增長緩慢、運營成本上升、利潤下降,一些老國企和部分20年左右的民企經營困難、業務收縮或者轉讓、轉行、退出市場,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有的企業也在打價格戰;另一方面,一些企業通過技術改造、模式與服務創新,企業在做大做強,同時不斷還有新投資人進入倉配領域,這是不是市場競爭的常態?企業應該如何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對新時代新征程,物流企業如何貫徹新理念、融入新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
經過40多年改革開放,民營企業成為物流行業的骨干力量,近年及未來一個時期,一批民營企業都遇到代際傳承問題,企業創始人由于年齡因素陸續退居二線,是交給職業經理人,還是交棒家族第二代,都需要提前規劃。
新世紀以來,一批有條件的物流企業通過自建網點或整合資源,疊加功能、延伸服務,或者通過跨界經營、融合發展,或者通過線下線上一體化,將企業做大做強;也有大批企業按專業化、本土化理念,深耕細作。不同的選擇就會有不同的結果,這兩大類企業都有成功或失敗的,其中的經驗教訓值得認真研究總結。
隨著外貿方式創新、跨境電商快速發展,近5年來,特別是疫情期間,我國海外倉布局全球各國、發展速度較快。疫情結束之后,海外倉的建設與運營也出現新的形勢與情況:一是我國自主跨境電商平臺發展很快,二是傳統外貿的物流方式在變化,三是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實,對外投資大幅增長,境外物流需求整體上升,這些形勢變化與物流需求潛力很大,已經不僅是海外倉的建設問題,而是需要建立健全跨境供應鏈服務體系。海外倉本身如何共建共享?如何本土化運營?除新興的專注于海外倉發展的企業,傳統的快遞企業、物流領域的央企、國企等,如何加大國際物流網絡與供應鏈體系的建設力度?這些都值得我們予以關注和深入研究。

標準化是機械化、自動化的前提,也是智能化的基礎。標準化既包括設施、設備、載具單元、信息標識的標準化,也包括流程、作業、服務的標準化。但面對全渠道的流通方式、不同的訂單方式、不同的運營主體、不同的商品規格,還有海量的單品,等等,如何在標準化基礎上實現個性化、柔性化、智能化?自動化與智能化的適應領域與場景等都需要具體研究、分析,不能盲目跟風。倉儲運營的效率、效果,才是自動化、智能化的落腳點。
近年來,倉配領域的數字化發展速度較快,不同規模、不同類型的企業也都在不同程度地運用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但面對相關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相關區域內的眾多倉配企業及其資源,如何把企業的數字化與公共云平臺連通、融合,通過數字化云倉、云配平臺,共享倉儲空間、共享存貨、共享車輛,還有巨大的創新空間與潛力。
國家為幫助企業減負、降低物流企業運營成本,近幾年陸續出臺一系列政策。今年的中央財經會議又提出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的任務,中國倉儲與配送協會也參與了多場相關座談會、研討會。現在的問題是如何行動?我們的公共倉儲企業、第三方物流企業本已在承受與消化很大的成本壓力,又如何參與到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的系統工程之中?近10年來,中國倉儲與配送協會配合商務部推動的城市共同配送、城鄉高效配送、單元化物流與標準托盤循環共用體系,能否借助“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的大勢進行全面深入地推動?
當前,財政部與商務部正在以城市為單元、分期分批組織現代商品流通體系建設試點,5個方面的建設任務也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倉儲與配送。應該說,無論是按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還是當代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倉儲配送都是商品流通體系的基礎與支撐,沒有倉儲配送的現代化,就沒有現代商品流通體系。我們希望廣大倉配企業珍惜這次機會,認真研讀相關主管部門的文件精神,結合自身條件與優勢,積極參與所在城市的現代商品流通體系建設試點,將本企業發展融入國家主導的現代流通體系建設。
近年來,商務部等部門一直在聯合推動供應鏈應用與創新。最近,工業和信息化信部發布《制造業企業供應鏈管理水平提升指南》,內容很豐富,方向與要求也很具體。此外,前些年出臺的物流規劃,推動物流業與生產制造的聯動發展等,也都是重點任務之一。其實,中國倉儲與配送協會一直在倡導生產零部件物流的標準化與統倉共配。我個人在調研中也發現,許多大型生產制造企業在零部件、原材料物流,在生產線與售后的備品備件物流,也確實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我們希望廣大倉配企業,吃透與遵循《制造業企業供應鏈管理水平提升指南》,積極參與到生產制造企業的供應鏈創新之中。
以上這10個方面,就是中國倉儲與配送協會調查研究、總結提煉出來的,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物流行業發展與倉儲現代化建設之中需要重點關注、深入研究的課題。希望引起業界同仁的共鳴、討論與批評指正,共同研究與推動物流行業健康發展、逐步提高倉儲現代化建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