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本物質來源,關系到我國大部分人的生計生活。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發展現代農產品加工業,統籌農產品產地、集散地、銷地批發市場建設,加強農產品物流骨干網絡和冷鏈物流體系建設。2021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十四五”冷鏈物流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指出,我國接下來將建設“四縱四橫”8條國家冷鏈物流骨干通道,串接農產品主產區和19個城市群,形成內外聯通的國家冷鏈物流骨干通道網絡。并且《規劃》中提出,規模化、網絡化運行是促進冷鏈物流降本增效、擴大冷鏈物流服務網絡覆蓋面的重要途徑[1]。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研究逐步增加,但更多是集中在農產品的物流路徑優化、配送優化等方面[2,3][2,3],對規模化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運營網絡的研究較少。在后疫情時代,伴隨農產品冷鏈物流需求量的快速升溫,疊加國家鼓勵冷鏈發展的相關政策和鄉村振興戰略,給第三方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拓展運營網絡成為第三方物流企業的重要戰略選擇。本研究在對當前農產品冷鏈物流運營現狀進行總結的基礎上,分析農產品冷鏈物流網絡發展的環境和機遇,進而提出基于第三方物流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運營網絡構建路徑,為第三方物流企業做大做強構建運營網絡提供理論參考。
我國冷鏈物流發展起步較晚,相關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農產品冷鏈流通率僅有30%,與國外發達國家冷藏運輸率超過90%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根據中關村綠色冷鏈物流產業聯盟《全國冷鏈物流企業分布》數據報告,我國冷鏈物流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和不斷追趕,冷庫保有量從2008年的800萬t增長到2021年的5 224 t,增長迅速,但人均冷庫保有量僅有0.037 t,遠低于國外發達國家人均0.48 t水平,且冷庫資源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華東、華中、西南地區,華南和西北地區比較薄弱。2021年我國具有法人企業的冷藏車保有量超過14萬輛,約每萬人配有一輛冷藏車,而國外發達國家是每千人一輛冷藏車。
冷鏈基礎設施的不完善導致國內許多農產品依然采用常溫運輸,造成流通過程損耗率較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產品的消費需求[4]。
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不均衡,行業整體呈現散亂小的分布,集中度較低。從中物聯冷鏈委發布的數據來看,2021年我國冷鏈物流百強企業營業收入為927億元,占全年全國冷鏈物流市場總規模的20.3%,相比國外發達國家,我國冷鏈物流行業集中度低,90%以上為區域性營運企業,企業實力較弱,行業缺少特大型企業和超強整合能力的巨頭。農產品冷鏈物流行業集約化程度低一方面嚴重影響了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加大了物流企業的運營成本,提高了生鮮農產品消費價格,維系生鮮農產品價格關系民生,關系國內大循環是否有序運轉,冷鏈物流供給網絡有利于平抑生鮮農產品價格波動[5]。
我國農產品在流通環節的損耗率遠高于國外發達國家,一方面是由于冷鏈基礎設施的薄弱,另一方面是由于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的運營效益與效率較低,信息化程度低,缺乏物流各環節的整體規劃和協調,企業中具備運營網絡規劃方面能力的人才相對匱乏,導致冷鏈車輛裝載率和運輸率不高,農產品運輸成本高,我國傳統農產品銷售在物流成本方面占比高達35.3%,而發達國家農產品物流成本占比僅為17.6%[6]。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產階級數量增多,消費結構在不斷升級,食品安全意識不斷提高,消費者對生鮮農產品的需求量逐步增加,國內新鮮農產品市場規模連年增加,農產品冷鏈物流總需求呈現穩步增長,根據中物聯冷鏈委的數據,2020年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總需求量為2.87萬t,同比增長23.2%,較2013年增長近400%,按此增速,預計2025年總需求量將突破6.5萬t。
農產品冷鏈物流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以及政府對農產品冷鏈物流行業的政策支持,行業整合將逐步加劇,在農產品冷鏈倉儲、運輸、配送等領域將會形成一批龍頭企業,對從事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來說,將迎來更多發展機遇,規模化效益開始凸顯,網絡化運營成為重要發展趨勢[7]。
從中聯網冷鏈物流百強中的業務范圍來看,僅40%冷鏈物流企業涵蓋長途冷運業務,多數企業經營業務為冷鏈倉儲和配送,隨著消費者對新鮮農產品需求量的增加,本地的新鮮農產品已經很難滿足需求,需要通過跨區域遠距離運輸,將大量新鮮農產品引入本地。同時由于各地區氣候、地勢條件的不同,在全國形成不同區域的農產品產業優勢,比如在蔬菜生產方面,形成長江流域以北的冬春蔬菜區、黃土高原和云貴高原的夏秋蔬菜區,另外各地在落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要部署和要求,積極推進鄉村產業振興,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農產品產業集群,如新疆葡萄、大連海參、陽澄湖大閘蟹等,跨區域的新鮮農產品的流通都需要依靠長途冷運業務,推動農產品冷鏈物流網絡化需求增加。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對于農產品的消費形式也在不斷創新,生鮮電商、社區團購等行業發展迅速,消費者越來越趨向于線上購買新鮮果蔬和農產品,尤其是近幾年在風口的預制菜行業發展非常迅猛,各地政府出臺了多項支持預制菜發展的政策,預制菜市場迅速擴張,我國預制菜企業數量排名前5的省份合計已有31 851家,2022年中國預制菜市場規模達4 196億元,社區團購和預制菜等宅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冷凍保鮮技術,將進一步助力農產品冷鏈物流行業的發展。
綜上可知,農產品冷鏈物流需求量的穩步增長,市場消費者對農產品冷鏈物流網絡化需求的增加,生鮮電商、社區團購和宅配業務的創新發展,都為第三方農產品冷鏈物流構建網絡化運營提供了良好的經營環境和業務支撐。
目前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的運作模式主要分為以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為主導、以大型超市為主導和以龍頭企業為主導的冷鏈運輸模式,雖然近幾年農產品冷鏈物流市場發展較快,但通過第三方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承運和服務的占比卻很低,農產品企業大部分冷鏈物流業務均由企業自營,對于第三方物流企業的信任度和認可度還不夠。參考普貨運輸,隨著農產品冷鏈物流市場的逐步成熟,越來越多的農產品生產企業希望集中精力發展主業,借助第三方物流來減輕冷鏈運輸壓力,降低企業冷鏈運輸成本,進而提升產品競爭力。
通過對農產品冷鏈物流市場的現狀和發展機遇進行分析總結,第三方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在構建營運網絡必須考慮市場空間、客戶接受度、進入壁壘和競爭對手等因素。
干線整車運營一般指承運一批總量較大的貨物直接從出發地到目的地的運輸方式,一般承運的貨物來自同一發貨方,且貨品類似。在長距離運輸中,干線整車運營相較于干線零擔運營具有運輸效率高、時效快、中轉裝卸次數少、價格便宜等特點,而新鮮農產品對冷鏈物流要求是時效快和損耗率低,這就為第三方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構建干線整車運營帶來良好環境。
相比于干線零擔物流網絡,構建干線整車運營網絡的關鍵成功要素在于價格優勢、網絡布局優勢和車隊規模。對標國內冷鏈干線龍頭企業,其在全國已實現超過50個城市的干線網絡布局。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方物流企業在構建網絡布局時,應根據城市干線運輸潛力進行分批進駐布局[8],可通過城市分析法對待進駐城市的GDP、農產品產量、社會零售總額、冷庫資源和競爭對手數量等指標進行評價分析,再結合區域間農產品流通量確定首批干線網絡布局城市,逐步拓展運營網絡,如圖1所示。



農產品冷鏈干線運營核心是保障車隊規模,對于業務量穩定且效益較好的線路采取自購運力和招聘司機進行承運和管理,對于其余線路,可采取整合社會閑散運力保障用車需求,同時開發建設干線冷鏈運力管理平臺,對運力的信息收集、競價體系、運輸管理、運費結算和評估體系進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如圖2所示。
我國國土面積遼闊,地域性和季節性存在差異,且不同品類的農產品溫控要求也不一,這使得農產品冷鏈物流集貨存在困難,很難在同一片區域找到相同溫控要求的同類農產品,大大地限制了農產品冷鏈零擔的發展。當前農產品生產企業在對待1~7 t的發貨噸位時,可選擇犧牲時效等待同一溫控要求的其他農產品,達到整車發貨噸位后采取整車運輸,或選擇保時效欠載發整車,但運輸成本高。《“十四五”冷鏈物流發展規劃》中提到,要引導冷鏈運輸企業使用標準化托盤、周轉箱(筐)、籠車等運載單元以及蓄冷箱、保溫箱等單元化冷鏈載器具,提高帶板運輸比例,可以有效解決零擔物流中的溫控問題,第三方物流企業在構建較為成熟的農產品冷鏈干線運營網絡時,業務量達到穩定發車后,可考慮逐步拓展運營網絡,構建涵蓋蓄冷箱、零擔業務的綜合服務運營網絡。
企業可在維護現有干線整車大客戶資源的基礎上,逐步挖掘市場中小客戶資源,利用現有冷庫資源,采取蓄冷箱等冷鏈載器具,通過兩種典型業務場景逐步拓展零擔業務,一是在整車基礎上升級運力實現零擔承運,二是通過線路中轉規劃實現零擔承運,如表1所示。
第三方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在具體布局綜合服務運營網絡時,應具備較為成熟的干線運營網絡、較強的中小客戶開發團隊、足夠優良的運力資源和合理的運作規劃。結合國內多地已將省內的冷鏈骨干網絡建設交由供銷社負責,第三方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在運營網絡結構上可構建包括主干網、城際網、市配網、縣鎮村配送網的四級混合冷鏈物流骨干網,如表2所示。

支撐綜合服務運營網絡穩定運營的關鍵要素為穩定充足的貨源,農產品冷鏈物流網絡與普貨物流網絡相比,對運作時效的要求更高,中轉倒貨的成本更高,貨品品質的管控更難,這就要求農產品冷鏈物流網絡要做到時效、成本、品質的兼顧,最佳的網絡優化方式為省去中間中轉環節,減少一級冷庫的集貨和分揀,如從蘭州到哈爾濱,傳統運作線路為“蘭州—西安—北京—沈陽—哈爾濱”,在具備足夠同一冷藏條件的農產品時,可實現“蘭州—哈爾濱”直發線路,從而達到降本增效。

冷鏈物流行業本身是一個集規模效應和網絡效應于一體的行業,這樣就倒逼國內第三方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必須要快速整合,構建穩定綜合服務運營網絡。物流網絡的穩定運營離不開農產品供應,而吸引農產品生產商合作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是更密集更完善的冷鏈運輸網絡,作為第三方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可根據企業實際情況,選擇自營構建拓展運營網絡或資源整合拓展運營網絡,兩種拓展模式對比如表3所示。
對于第三方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來說,無論采用自營構建,還是資源整合拓展運營網絡,其目的都是運營網絡中的每條線路實現穩定發車,農產品運輸時效和質量得到保障,運輸成本因規模化效益而降低。第三方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在實際運營管理過程,可根據企業經營策略的不同而運營網絡策略,如部分區域通過資源整合快速拓展運營網絡,而對于重點客戶的核心區域采用自營自建冷庫和運營網絡,以達到效益的最大化[9]。
在對農產品冷鏈物流運營現狀、發展環境和機遇進行總結分析的基礎上,對第三方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運營網絡構建路徑提出建議和對策,給第三方農產品冷鏈物流網絡構建提供理論參考。農產品冷鏈物流量的穩步增長、網絡化物流需求逐步釋放、生鮮電商和宅配業務的創新發展,都為構建農產品冷鏈物流運營網絡提供了良好的市場基礎,政府密集出臺各項支持政策為農產品冷鏈物流網絡構建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本研究提出第三方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穩步采取從干線整車運營網絡構建到綜合服務運營網絡構建的發展策略和拓展運營網絡的模式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