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成為目前“三農”工作的重點任務,農村地區巨大的生產與消費需求將被有效激活,農業產業體系生產優質農產品供給到市場,廣大農民對高品質產品和服務產生更多需求[1]。連接城鄉市場、聯通農村生產和消費之間樞紐的農村物流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農村物流配送的收發貨人集中度低、配送區域的范圍廣,貨物品種多樣而單位件數少、生鮮農產品對時間要求嚴格,農產品的流通渠道建設滯后,農產品產業的組織化、一體化程度低,物流服務水平低,信息不對稱,信息技術應用程度低等,對農村物流的集配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共享物流對市場需求信息進行共享,提高倉儲設施、包裝材料與器具、運輸裝備與技術的利用率,最大限度發揮人力資源的效用,優化物流資源的配置,從而降低農村物流的配送成本,提高終端配送的物流效率[3]。因此,在農村物流中通過共享物流實施共同配送對于提高農村物流的整體功能和效用具有關鍵意義。
農村冷鏈物流體系不健全,缺少相應的冷庫倉儲設施,冷藏運輸車輛的冷鏈設備不足。對農產品采收、加工、包裝、搬運、配送等環節應用的冷鏈技術水平不高[4],尚未形成全物流過程的冷鏈連接。貨物的倉儲、配送、分撥、中轉以及運輸車輛的集散中心等大多設在區域和中心城鎮,輻射范圍窄,難以有效達到偏遠山區,“最后一公里”的配送使得農村地區相較于城市來說成本高且配送的時間長、效率低[5]。農村物流過程中的多式聯合運輸沒有得到有效銜接,公路運輸中轉至鐵路、航空運輸中間的裝卸搬運次數多、耗費時間長,物流效率低,車輛空駛現象多。農村物流專業設備相對較少,專用性的設施設備缺乏,現代化的集裝箱應用少,物流過程中的標準化程度不高。
農村物流配送的經營方式落后,個體戶經營的形式占絕大多數,多數個體戶專業能力差、物流服務的規范化意識欠缺,與專業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務公司的業務往來少,物流產業的規模體量小。農村物流企業的業務范圍小,運輸車輛的配置、貨物倉儲等所應用的物流技術裝備更新換代速度慢、比較落后,偏遠地區的農村道路通行條件惡劣,難以到達。以家庭為單位的農產品生產規模小、集中程度低、較為分散,并且容易受到季節和周期的影響。農村大多處于半自給自足,消費水平相對較低,網絡購物的頻率不高,使農村物流面臨物流鏈條長但是消費密度低的經營困境,干、支線物流與終端配送的連接程度低且多處于無效連接。供給城市的農產品少于進入鄉村的城市工業品,運輸車輛單程空駛情況多。農民向外銷售農產品時,大多采用的是將貨物運到鄉鎮集貨,這些集貨點的距離往往較遠。或者即便有的農產品加工企業或銷售商能上門集貨,但又會導致物流成本的增加。因為缺少專業的冷鏈物流設施,一些季節性強的生鮮農副產品在上行物流的倉儲運輸過程中易損壞,產品質量得不到保障。
農村物流系統的信息化應用程度低,信息平臺不完善,相應的信息基礎設施落后,信息資源共享少、溝通不暢。在農產品的物流過程中應用信息技術的程度不高,沒有有效應用一些先進的物流技術,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的狀況、倉儲狀態、物流訂單實時查詢等環節的信息化程度低,農產品賣方不能及時獲得農產品的物流信息以提供相應的售后服務,買方對貨物不能進行實時追蹤,還可能出現貨物配送不及時、貨物丟失、物品損壞等情況,因此使得買賣雙方以及提供物流服務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之間權責不明、職責不清,進而導致產生經濟糾紛。農村物流沒有及時搭建可供公共使用的信息平臺,缺少查詢物流信息的網站,針對物流信息建設的管理系統滯后,物流信息的共享受阻。
目前在農村從事農村物流配送工作的條件艱苦,生活配套設施不完善,工作難度較大、工作內容繁雜而個人收益較低,對精通現代物流信息技術的專業人才、懂得對物流線路進行合理規劃、整合優化分散資源的物流管理等專業物流人才的吸引力較弱。現在從事農產品物流工作的大多是當地村鎮的居民,文化程度不高,沒有受到專業的培訓,物流技能缺失,對物流的認識存在局限,服務的意識淡薄,現有的從事農村物流工作的人員的知識水平與服務能力嚴重阻礙了農村物流的發展。
農村物流的共同配送是由農村物流中的各個主體參與組建共同配送聯盟,通過任務分包的形式合作完成物流過程,包括包裝、倉儲、運輸、裝卸、搬運、配送等物流活動。通過組合相應的物流設備以匹配不同的商品,對物流環節進行分工,由共同配送聯盟中的成員協作完成,進而提高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將共同配送聯盟中各物流主體之間的資源劃分為顯性資源和隱性資源,顯性資源如包裝器械、倉儲庫房、裝卸搬運機械設備、運輸配送車輛等,隱性資源如物流數據信息、人力資源、客戶資源和管理模式等。在第四方物流核心企業的主導及協調下,將資源按照用戶的需求和任務量的不同進行不同類型的整合,通過資源交換共享或者租賃共享實現資源共用。通過建立信息共享機制使得各類物流主體參與協同運作的信息資源協同有效的運行。各物流企業通過建立虛擬聯盟的方式開展協同運作,形成共同配送聯盟。縣及以上區域的貨物流動由各企業獨自進行干支線運輸,縣配送中心和各鄉、村之間的貨物流動,則由共同配送聯盟整合資源進行共同配送,通過建立統一的村鎮貨物集配中轉站進行貨物的流轉。在人力資源共享方面,建立人才資源數據庫,優化人才配置,加強各企業間和外部培訓等人才交流。在客戶資源共享方面,同程配送的車輛中分別裝載不同客戶的貨物,將來程和去程、低附加值與高附加值、大客戶與小客戶的資源進行整合。該模式要求企業之間關系親密、高度互信,適用于經營主體集中化生產程度高、市場占有達到一定規模、進行組織化運作的縣鄉。
通過建立O2O信息共享平臺協調各方進行協同運作,由配送聯盟中的核心企業、在平臺注冊的電商企業、參與共同配送的物流企業或者個人、村鎮集配站組成平臺信息系統。由O2O平臺采集和發布各方貨物流通信息,提供給參與共同配送的各方分工協作完成物流活動的方案,為平臺用戶提供應用軟件的技術支持、優化和后期維護。通過對大量的物流訂單采取算法以及制定相應的管理規則進行實時的動態優化,以保障配送運力實現在任何情況下的快速響應和即時配送。O2O信息共享平臺由配送聯盟的核心企業負責運營,采集共享物流信息并進行協同作業的決策分析,通過村鎮集配站提供共同配送作業的活動場所,在此空間上集散人和貨。該模式的重點是共享物流配送信息,其組織聯系不算緊密,經審核注冊后的組織與個人可通過信息共享平臺查看貨物的集配信息,對于具有完善的物流基礎設施、信息化普及程度較高的縣鄉較為適用。
共同配送聯盟加上參與共同配送的大眾合作者即為眾包分發模式,大眾合作者的構成有當地村鎮居民、超市、城鄉客運車司機和有多余時間、精力并且信用良好的人員與機構等。共同配送聯盟的核心企業通過與參與共同配送的大眾合作者簽訂“配送托管合同”,將合同約定的配送業務按照托管合同的條件交于大眾合作者進行協作完成,按照其完成的質量和創造的價值支付配送費用。通過論壇社區來發布配送信息,社區用戶實名注冊、經社區審核完成后可發布或者查看物流信息。貨主將需要配送的貨物信息在社區上以求助帖的形式發布,接單的用戶與貨主進行互動,確定貨物配送的時間、地點、費用。參與共同配送的人員在獲取物流信息之后根據自身的需求確認是否接單。確認配送接單之后在村鎮集配站提供包括證明個人身份的身份證、車輛行駛證件、當地村居委會提供的個人信用證明、銀行卡及卡號進行信息登記,并參加由核心企業組織的業務培訓,在培訓考核通過備案之后領取所需進行配送的貨物,安全及時的運輸貨物送達收貨方并進行貨物的驗收和相關單據的交接,最后在村鎮集配站結賬。該模式參與共同配送的人員范圍廣且復雜,需要制定相應的作業規范和嚴格的管理制度以保障其運行。
通過對區域內人口的分布、快遞業務的需求量、配送的范圍等對待配送的貨物進行統籌和整合,電商企業和第三方物流企業共同出資投建智能快遞柜,由村居委會配備專兼職的管理員來負責快遞柜的維護。通過自提柜系統,進行智能收取件、信息發布查詢及貨物配送流程的監控實現電商企業、物流公司、收件人、非成員的共同配送者以及村居委會管理者等的無縫連接。自提柜的運營工作由縣級的貨物流通中心負責,通過建立信息平臺,連接電商企業、物流公司,使得物流信息在貨物流通中心的信息平臺上被發布和查看,在取得收件人的許可之后配送人員將貨物包裹存入自提柜中,收件人通過系統自動發送的信息獲知取貨密碼。通過這種實時投放、移動支付、適時提取的自提柜模式,提高“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效率。該模式初始投入成本較高,并且由顧客來決定取貨的地點和時間,這可能導致難以精準控制自提柜的容量和配送量,需要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來應對僵尸郵件、旺季存貨爆倉及貨件的安全等問題。
將縣級的貨物貿易流通中心、農產品交易市場、農資配送點等進行集中打造成為集配貨一體的縣級物流中心。對鄉鎮客運站、供銷合作社、農資經營點、快遞網點等進行改造升級,使其成為具備運輸、配送、倉儲、中轉分撥等功能的鄉鎮物流節點。將農村的小賣部、農家樂、電商網點等打造成為村級物流服務點。通過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網絡節點的有效聯通,打通城市與農村產品往來之間的通道,提升農村物流“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效率,節約物流時間和成本,保障農村物流高效運轉。
共同配送模式運作的基礎是參與共同配送的主體之間采集和共享物流信息,政府部門與物流企業應該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在農村共同搭建物流信息平臺,實現物流信息的共享。改造升級農村物流信息平臺,進行信息化的投入建設,修建大量的通信信號基站,改造升級現有老化的網絡線路,布局更多的網絡線路,使通訊網絡覆蓋廣大的農村地區。提高信息的傳播效率,保障信息傳輸的時效性,實現信息發布、貨物追蹤、倉儲管理等數據的實時更新。提升信息傳輸的安全性,維護和保障數據安全。
加強農村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管理,對于生產集中度高、物流需求量大的農產品產區改造升級公路的等級,做好相應的道路養護,改善道路交通狀況,提高車輛的通行速度。加大農村冷鏈物流設施的建設投入,完善相應的基礎設施,配備冷庫、冷藏車等專用的冷鏈裝備,建設冷鏈運輸專線、保鮮的冷鏈倉儲物流設施以保證生鮮農產品的及時采摘和倉儲,使農產品的品質可控[6]。加強農村物流各環節的銜接管理,建設相應的基礎設施,如多式聯運過程中的裝卸搬運等設施,提高各環節對接的效率。
村鎮物流集配站是農村物流共同配送的末端,共同配送的效率由村鎮物流集配站建設所決定。下沉農村物流體系的建設重心,打造村鎮物流共同配送生態圈,將農村的小賣部、農家樂、電商服務站等改造為村級物流服務集配站,由村委會主導和管理,提供復合型的物流配送服務,為貨物的倉儲分揀、周轉分撥、支線運輸提供作業場地。各電商企業、物流企業在政府的引導和幫助下進行協商,合作共建共同配送網絡體系。
農村物流共同配送要得到有效地發展離不開農村物流從業者的自身素質,農村物流效率的提高關鍵在于專業的農村物流人才[7]。與中高職院校合作進行聯合培養,設立專門的農村物流專業,培養掌握物流專業知識和基本原理、具有一定的物流實踐操作能力、了解基本的物流管理原理的綜合型人才。對接各大高校和專業培訓機構,對專業的農村物流技術人員進行定向培訓。采用短期的集中培訓方式,對基層的一線員工開展關于物流的基礎操作、基本知識的培訓。對基層的管理者以及表現優秀的員工開展農村物流的專業知識、企業的運營管理及物流行業的前沿知識等培訓;與當地政府合作,開設專門的農村物流從業培訓班,對想從事農村物流工作的人員提供培訓機會,培訓內容為進行物流工作的基本知識和相關技能,以此達到提高農村物流人員的知識和管理、操作水平,促進農村物流的快速發展。
共享物流所具有的優化配置物流資源、提升物流配送效率、削減物流成本支出等優勢的發揮取決于共同配送模式的選擇,而共同配送模式要發揮其功能關鍵在于物流企業共同配送聯盟。本文提出的基于資源要素的共同配送模式是基礎性的配送模式,“平臺+信息共享”的模式基于信息資源的共享,契約性配送模式關鍵在于配送托管合同的簽訂,“村鎮電商集配站+智能自提柜”的配送模式提升其容量的柔性化。在實踐中要綜合具體實際進行選擇,政府部門要給予相應的政策保障,包括優化縣鄉村等三級農村物流網絡節點的設置,加大對農村物流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打造村級物流集配站,組建共同配送聯盟,培育現代農村專業物流人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