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冷鏈物流是鄉村產業興旺的重要引擎,探究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的風險和防控對策對農業可持續發展與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利用文獻研究法對農產品冷鏈物流現狀進行分析,然后運用田野調查方法對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面臨的風險進行探討。結果表明: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發展存在諸多風險,風險疊加延緩與阻礙冷鏈物流業的可持續發展。這表明要推進農產品冷鏈物流健康發展必須加強風險管理。最后,從冷鏈物流技術創新、冷鏈物流人才培養、冷鏈物流標準化體系構建和政策風險應對與預警機制建立等方面提出風險防控對策,促進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
1. 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現狀
1.1 農產品發展現狀。
2022年《中國統計年鑒》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國牛、馬、驢、騾、駱駝等大牲畜年底頭數為10486.8萬頭,豬年底頭數為44922.4萬頭,羊年底只數為31969.3萬只,肉豬出欄頭數為67128萬頭。2021年,我國糧食產量達68284.7萬t,茶葉產量為316.4萬t,水果、煙葉、棉花、油料、糖料、麻類及桑蠶產量分別為29970.2萬t、212.8萬t、573.1萬t、3613.2萬t、11454.4萬t、21.1萬t、78.2萬t。2021年,我國肉類產量達8990.0萬t,奶類產量為3778.1萬t,水產品總產量達6990.3萬t,蜂蜜、禽蛋、綿羊毛、山羊粗毛、山羊絨分別為47.3萬t、3408.8萬t、35.6萬t、2.3萬t、1.5萬t。
1.2 農產品冷鏈物流現狀。
2022年《中國物流年鑒》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突破4586億元,同比增長19.66%。隨著國家支持冷鏈物流發展的相關政策落地,冷藏車、冷庫等冷鏈物流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冷鏈產業成為連接城鄉雙向流通體系、推動鄉村振興和現代農業繁榮興旺的重要抓手。2021年,我國冷庫總容量超過1.96億m3,冷藏車保有量超過34萬輛。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雖然發展速度迅猛,但是各地發展水平與發展程度參差不齊。我國現有冷鏈物流企業多以中小企業為主,大型龍頭企業為數不多,冷庫規模普遍較小,冷凍冷藏基礎設施不完善,冷鏈技術比較落后。從區域發展情況看,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呈現出東強西弱與城強鄉弱的空間特征與發展態勢[1]。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冷凍冷藏設施先進,中西部內陸地區冷凍冷藏設施較為落后。東部地區農產品批發市場數量及規模遠勝于中西部地區,東部地區區域性農產品配送中心規模大,中西部地區區域性農產品配送中心相對匱乏,大部分農產品仍在常溫下流通[2],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2. 農產品冷鏈物流風險分析
2.1 技術風險。
農產品冷鏈物流活動的順利進行是以制冷、保溫保鮮技術為前提的。當前,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全程控濕控溫技術仍然落后,大多數企業難以達到冷鏈標準,直接導致農產品在物流過程中耗損率倍增。我國每年水果蔬菜在冷鏈過程中耗損率高達20%~30%,遠遠高于歐美發達國家5%的耗損率。近年來,我國冷鏈研發技術獲得較大進步,但是應用在冷藏冷凍設施設備的技術水準亟需提升,冷鏈全程監控和冷鏈溯源等技術亟待提高。3S(GPS\GIS\RS)技術、RFID技術等信息化技術在農產品冷鏈物流中的應用覆蓋范圍亟需擴大。此外,我國冷鏈基礎設施建設總體分布不平衡,中西部地區較滯后。根據統計,我國冷庫設施主要集中在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冷庫數量較多且規模較大,中西部地區冷庫數量較少且冷庫規模較小。
2.2 人才風險。
從事冷鏈物流工作的人才質量是農產品冷鏈物流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冷鏈物流人才匱乏勢必招致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發展受阻,影響與制約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健康發展與持續改進。目前,我國冷鏈物流行業人才缺口較大,無論是一線操作員工、專業技術人員還是中高級管理人員均存在缺口。有關學者的研究表明,廣東省農產品冷鏈物流人才供給量、需求量和人才缺口數量自2017年后呈逐年遞增趨勢,到2026年農產品冷鏈物流人才缺口達到4.2萬多人[3]。此外,國內冷鏈物流專業人才因冷鏈物流信息化和自動化水平的提升出現儲備不足的問題,導致人才斷層現象產生。2022年《中國統計年鑒》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開設“冷鏈物流技術與管理專業”的院校僅有10所,2019-2020年,以上10所高校冷鏈物流相關專業畢業生人數與頭部冷鏈物流企業冷鏈崗位招聘量的供需比為1:4,具備全鏈設計能力的專業人才更是嚴重匱乏,冷鏈相關領域的創新活力呈現回落趨勢。目前,我國農產品冷鏈人才培養主要通過企業內訓、學校培養和培訓機構短期培訓三種途徑開展。從學校培養情況來看,每年培養冷鏈物流人才規模較小,無法滿足市場需求。根據企業內訓統計數據,由于經費、培訓師資、培訓場地及時間安排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培養的冷鏈物流人才質量難以達到預期。培訓機構受到生源、政策、師資、成本等多種因素制約,培養的冷鏈物流人才難以滿足企業、社會之需。
2.3 標準化風險。
冷鏈服務標準體系建設有利于農產品冷鏈物流的規范運作與管理。標準涉及技術、管理、崗位工作等方方面面,各利益相關方協調難度大,導致標準制定重復矛盾、標準實施效果不佳、標準化協調推進機制低效等問題。目前,我國的冷鏈物流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在標準化方面與歐美西方發達國家仍存在較大差距。我國冷鏈物流標準化體系建設還未建立全國統一的協調管理機制,部門管理、地區條塊分割仍然占據重要地位,國內冷鏈物流標準體系還處于探索與試點階段,尚未健全。由于我國冷鏈物流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冷鏈設施比較落后,冷藏車數量少,冷庫網點少,冷鏈物流設施和設備標準化程度低,而企業選擇的設備又無法滿足農產品的環境需求,導致農產品損耗率過高,冷鏈效率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懸殊。
2.4 政策風險。
寬松的政策環境有利于推動冷鏈物流的快速發展,但是政策的嬗變往往成為阻礙冷鏈物流進一步發展的桎梏。我國冷鏈物流起步較晚,物流業的相關法律法規并不完善。近年來,我國政府為推動冷鏈物流業的可持續發展,出臺了較多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及冷鏈體系構建方面的政策,但各種政策的變化都會給農產品冷鏈物流的運營帶來諸多風險。冷鏈設施建設投資巨大,成本回收期長。如果冷鏈后的農產品沒有產生價值增值,那么冷鏈建設就不會得到足夠重視。冷鏈物流的資金投入比常溫物流更多,風險也更高。一旦國家經濟政策調整,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冷鏈設施設備的投資及冷鏈物流運營活動,進而增加冷鏈物流經營風險。
3. 農產品冷鏈物流風險防控對策
3.1 多措并舉,大力提高冷鏈技術。
技術創新是冷鏈物流企業持續發展的生命線和競爭力提升的關鍵要素[4]。先進的物流設施設備與物流技術的使用,極大提升冷鏈物流的效率與效益[5]。運用先進的設施設備及技術能夠對農產品冷鏈物流的風險控制進行有效掌控。以技術創新為支撐點,加快冷鏈技術改造與優化。國家層面應出臺相關冷鏈技術研發、推廣與應用和冷鏈基礎設施建設的政策,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鼓勵科研院所、企業加強冷鏈技術研發力度[6],實現技術創新。資本創新是技術創新的先決條件,當單一融資方式難以滿足冷鏈物流企業急需巨額資金時,應對融資渠道進行創新[4]。因此,鼓勵與吸引社會資金加強對冷鏈技術研發及冷鏈設施建設,構建多元化融資機制。基于“技術創新+資本創新”雙輪驅動重構農產品冷鏈能力[7],實現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可持續發展。
3.2 提高冷鏈物流人才培養質量。
知識創新是技術創新的重要基礎與先決條件,知識創造能力培育是企業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關鍵[8]。基于知識創新的高端冷鏈人才培育是應對農產品冷鏈物流風險的人才保證。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需要培養大量深諳農產品冷鏈物流風險管理方面的冷鏈人才。在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不斷提高的環境下,農產品要想在消費市場獲得一席之地,必須在保證農產品品質安全和新鮮度的前提下,才能得到消費者的認可。農產品的長距離運輸,歷時長、環節多,必須依靠冷鏈物流才能保證其品質和新鮮度,而冷鏈物流的正常運作是以具備知識創新能力的冷鏈人才為保障的。
3.3 建立與健全冷鏈物流標準化體系。
冷鏈物流體系的標準化,是冷鏈
物流高效運行的基礎與質量保障。建立與健全冷鏈體系不僅要考慮各個物流功能要素,還要考慮冷鏈技術、設備、設施及管理過程等要素。標準和標準體系是企業成為標桿企業的重要支撐。基于“標準化+”構建農產品冷鏈體系,就要在運作環節、冷鏈技術、設備、設施及管理過程等領域制定系列相關標準,搭建標準體系。構建基于“標準化+”農產品冷鏈體系的目的就是在標準和標準體系的約束下使得農產品流通符合相應規范和技術要求,實現農產品高效流通,提高企業競爭優勢。
3.4 建立完善的政策風險應對與預警機制。
農產品冷鏈物流面臨的政策風險,可以采取如下應對措施:一是加強政策研究。針對冷鏈企業面臨的政策風險,要不斷加強經濟政策、冷鏈物流政策的研究,時刻關注政府政策導向,為冷鏈企業做好政策風險應對提供依據。二是做好政策應對預案。冷鏈企業主動做好政策應對預案,防止可能出現的不確定性,及時應對各種政策風險,使損失降低到最小化。三是科學布局,優化結構。通過科學布局冷鏈企業資源,優化經營結構,加強冷鏈企業快速反應能力,減少政策風險對冷鏈企業的負面影響,有效降低政策風險的發生概率。此外,企業還要建立完善的風險預警機制,結合冷鏈企業實情采取靈活的投資策略,盡可能提高冷鏈企業抗風險能力,確保冷鏈企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