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農村物流與電商的協同發展已成為全球經濟中的重要趨勢。隨著互聯網技術和數字化的迅速普及,電商平臺和物流網絡的融合不僅改變了傳統商業模式,還對區域經濟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農村物流與電商的協同發展通過提高供應鏈效率、加速商品流通和信息傳遞、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等途徑,對新質生產力產生重要影響,并帶來了廣泛的社會和經濟效應。同時其空間溢出效應備受關注,即農村物流與電商的協同發展是否能夠將其影響擴展到相鄰地區,促進更廣范圍的新質生產力發展。基于此,本文實證分析農村物流與電商協同發展對新質生產力的影響,以及這種協同效應在空間維度上的擴散特性,以期助力政府和企業制定更有效的政策和戰略,進一步推動區域經濟的平衡發展與新質生產力的協同提升。
新質生產力是指利用新技術、新模式和新組織形式,通過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改善產品質量和拓展市場空間等方式,創造出全新的生產力要素(
新質生產力的理論框架主要包括技術、組織和管理三個方面(
評價新質生產力的指標體系通常包括生產率、創新能力、資源利用效率、產品質量、市場競爭力等多個方面的指標。生產率是評價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指標之一,它反映了單位勞動力或資本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的價值和效益。創新能力則體現了企業在技術研發、產品設計、營銷策略等方面的創新水平,是新質生產力持續提升的重要保障(
農村物流與電商協同發展對新質生產力的影響是當前研究的熱點之一。在當今經濟形勢下,農村物流與電商協同發展已經成為推動新農村建設、促進農產品流通、提升農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徑。農村物流與電商協同發展不僅僅是簡單的物流與電商的結合,更是在實現農產品流通的同時,提高生產效率,優化資源配置,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
農村物流與電商協同發展可以直接影響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首先,農村物流的發展可以縮短農產品從生產地到消費地的時間,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農產品的流通效率。這種高效率的流通方式可以激發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推動農產品的多樣化生產(
農村物流與電商協同發展對新質生產力的直接影響還體現在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方面。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電子商務平臺為農產品的在線交易提供了便利,拓展了農產品的銷售渠道。農村物流的現代化建設,例如冷鏈物流、智能倉儲等技術的應用,提升了農產品的質量和品質,滿足了消費者對于食品安全和品質的需求(
農村物流與電商協同發展對新質生產力的直接影響還表現在勞動力效率和資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上。傳統農村物流的不暢通和信息不對稱導致了農產品流通的低效率和高成本,制約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而隨著農村物流與電商協同發展的推進,農產品的銷售范圍得以擴大,銷售渠道得以拓展,市場信息得以透明化,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農村物流與電商協同發展不僅提高了農產品的市場準入率,還提升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激發了農業生產的活力,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同時,農村物流與電商協同發展還促進了農產品的品質提升和品牌建設,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增加了農業的經濟效益,推動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農村物流與電商協同發展對新質生產力的直接影響還體現在農產品的生產方式和管理模式的改進上。農村物流與電商的結合,使得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可以更加精準地對接,生產能力和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得以緩解。通過電商平臺的大數據分析和精準營銷,農產品的生產規模和結構可以更好地與市場需求相匹配,避免了過剩和浪費(
本文解釋變量為農村物流與電商協同發展(XT),其參考
本文被解釋變量為新質生產力(SC),由于其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所以通過地區全要素生產率來衡量,參考
本文控制變量為人力資本(RL)、交通基礎設施(JT)、城鎮化(CZ)、對外開放(DW)、財政支持(ZZ),其中人力資本通過地區普通高校人數與勞動人數的比值來衡量,交通基礎設施通過地區人均道路面積與地區總面積的比值來衡量,城鎮化通過城鎮人口與年末常住人口的比值來衡量,對外開放通過地區實際外商投資額與生產總值的比值來衡量,財政支持通過財政支出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值來衡量。
空間滯后模型(SLM):
上式中,Wij表示經過標準化后的空間權重矩陣中的地理單元,vi代表城市個體固定效應,μt代表年份固定效應,εit表示隨機誤差項。
空間誤差模型(SEM):
其中,Controlit表示控制變量,下同。
空間杜賓模型(SDM):
本文數據來源于我國2012-2022年的面板數據。農村物流與電商協同發展相關數據來源于《中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數據監測報告》、《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物流統計年鑒》、《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艾瑞咨詢數據、中國郵政總局統計數據和EPS數據平臺;新質生產力相關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和EPS數據平臺。為了確保實證結果的充分可靠,本研究盡可能選擇了其他可能影響新質生產力的變量。控制變量的數據來源于《中國交通運輸統計年鑒》《中國物流統計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國財政年鑒》以及EPS數據平臺,控制變量中的貨幣指標都以比值形式呈現,因此無需進一步應用平減指數進行處理。
如表2所示,SC的平均值為0.228,標準差為0.102,最小值為0.111,最大值為0.692,這表明其具有明顯的頭部效應,同時內部差距較大,這為下文分析奠定了基礎。同理可知,各變量均符合要求。同時各變量的VIF值均小于2,這表明其不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問題。
全局Moran’s I指數是衡量全局空間自相關的主要指標,其能夠反映不同城市的空間分布特征,其計算公式如下所示:
上式中,xi、xj分別為城市i、j的產業協同集聚指數;
如表3所示,2013-2022年XT、SC的Moran’s I指數均大于0,這表明本地與周邊之間的農村物流與電商協同發展水平、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均存在空間正相關。
如表4所示,列(1)和(2)中,Hausman檢驗均在0.01水平下顯著,這表明本文應該選擇固定效應模型。同時XT的系數分別為0.223、0.189,其均在0.01水平下顯著,這表明農村物流與電商協同發展顯著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這是由于電商與物流系統產生大量的數據,包括銷售、庫存、配送和客戶反饋等,這些數據可以用于分析市場趨勢和消費者偏好,為企業提供有價值的決策支持,從而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農村物流與電商的協同發展有助于整合和升級產業鏈,形成更加緊密的上下游合作關系,這種整合帶來了更好的資源共享和協同效應,提升了整個產業鏈的新質生產力。同時RL、CZ、ZZ的系數分別為0.041、0.002、0.918,這表明人力資本、城鎮化、財政支持顯著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這是因為:一是,高水平的人力資本更能適應和創造新技術,這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高質量的人力資本有助于提高生產效率,通過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先進的技術應用實現新質生產力的提升。二是,城鎮化使得人口和經濟活動集中,形成了產業集群。這種集聚效應有助于促進信息、技術、資金和人才的流動,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城鎮化伴隨著基礎設施的完善,如交通、通信和公共服務。這些基礎設施為企業和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支撐,促進了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城鎮化創造了更大的市場和消費者基礎,為企業提供了更多的市場機會,有助于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三是,政府財政支持可以通過直接投資項目和企業,為新技術和產業提供資金支持,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財政支持可以體現在稅收優惠、補貼和其他政策激勵上,這些措施可以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促進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的提升;財政支持也用于改善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如教育、醫療和交通等,這些服務和設施的改善為企業和勞動力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有助于提高新質生產力。DW的系數為-0.602,其在0.01水平下顯著,這表明對外開放顯著抑制新質生產力發展。這可能是由于對外開放意味著國內市場將面對國際競爭者,這種競爭壓力可能會對本土企業產生挑戰,尤其是那些在技術、資金或管理上不如外資企業的中小型企業,可能導致它們難以維持自身的生產力;對外開放可能吸引國際公司進入本地市場,這些公司可能提供更有競爭力的薪酬和福利,導致本土企業的高素質人才流向外資企業,阻礙本地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由于Wald檢驗和LR檢驗均拒接了原假設,這表明空間杜賓模型不能簡化為空間誤差和空間滯后模型,所以本文選擇雙固定模型。同時Hausman檢驗在0.01顯著水平下拒絕了隨機效應模型的原假設,所以本文選擇雙固定空間杜賓模型。
如表5所示,SDM、SLM、SEM模型Main中的XT系數分別為0.198、0.189、0.193,其均在0.01水平下顯著,這表明農村物流與電商協同發展顯著促進本地新質生產力發展。這是由于電商的發展需要強大的物流體系作為支撐,這能夠幫助企業拓展銷售渠道,擴大市場規模。通過更快捷的物流服務,電商企業能夠吸引更多客戶,增加市場份額,從而提升本地企業的新質生產力和經濟效益。同時,農村物流與電商的協同發展鼓勵本地企業采用先進的技術和創新模式,如自動化倉儲、智能配送和數據分析等。這些創新有助于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和服務質量,促進企業轉型升級,從而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SDM模型WX中的XT系數為0.101,其在0.1水平下不顯著,這表明農村物流與電商協同發展無法促進周邊新質生產力發展。這是由于物流與電商的發展往往集中在一些較為發達的地區,這些地區擁有較好的基礎設施、市場規模和技術支持。這導致資源在這些地區聚集,而周邊地區可能難以獲得同樣的資源配置,進而限制了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同時,周邊地區可能缺乏與本地相當的農村物流和電商基礎設施,如交通、倉儲、信息通信等。這種基礎設施的不足會阻礙物流與電商在周邊地區的發展,從而限制新質生產力的提升。
如表6所示,從空間效應分解結果來看,XT的直接效應為0.211***,XT的間接效應為1.242,這表明農村物流與電商協同發展顯著促進本地新質生產力發展,而未能通過空間溢出效應促進周邊新質生產力發展。這可能是由于:一是,農村物流與電商協同發展往往集中在特定的本地市場,形成了區域內的市場優勢和競爭優勢。這種優勢吸引了更多資源和創新要素流入本地,推動了本地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但對周邊地區的直接影響較小。二是,本地農村物流和電商的發展可能依賴于優越的基礎設施,如交通、倉儲和信息通信等。而周邊地區可能因為基礎設施較差而難以實現同樣的發展程度,進而限制了物流與電商對周邊地區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空間溢出效應。三是,雖然本地農村物流與電商的協同發展為本地帶來了顯著的新質生產力提升,但在區域間競爭的環境下,周邊地區可能難以從中受益。農村物流和電商資源可能傾向于集中在發展較好的區域,導致資源的分配不均衡,難以產生有效的空間溢出效應。
想要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其一,加速智能化技術應用。政府應當積極推動物流企業采用人工智能、物聯網、5G等前沿技術,提高倉儲、運輸和配送的自動化水平。這些技術不僅能夠大幅度降低運營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還能促進物流和電商產業向智能化、數字化轉型,形成具有競爭力的新質生產力。智能化技術的應用能夠實現精準的需求預測和高效的資源配置,提升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其二,建立開放創新生態系統。政府應當支持建立開放的創新生態系統,促進農村物流和電商企業與科技企業、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通過搭建合作平臺,推動技術研發和應用的深度融合,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開放的創新生態系統可以集聚多方創新資源,形成強大的創新合力,提升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
想要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其一,推進現代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政府應當投資建設現代化物流園區、智能倉儲和自動化配送中心,完善配套設施。這些基礎設施建設能夠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提高物流和電商產業的運作效率和服務水平。現代物流基礎設施的完善可以促進資源的高效配置和流通,提升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第二,加速交通網絡升級。政府應當加快高速公路、鐵路、港口和航空運輸等物流通道的建設和改造,保障物流運輸的暢通。暢通的交通網絡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支撐,能夠大幅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增強市場競爭力。交通網絡的升級能夠推動物流和電商產業的快速發展,形成具有競爭力的新質生產力。
想要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其一,加強稅收與財政政策支持。政府應當為農村物流和電商企業提供稅收優惠和資金支持,鼓勵企業在新興業務和技術領域發展。政策支持能夠激發企業的創新動力,促進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通過稅收優惠和財政支持,能夠減輕企業的資金壓力,促進技術創新和業務拓展。其二,制定與完善相關法規。政府應當完善物流與電商相關法規,如數據安全、消費者權益保護和知識產權等,維護市場秩序。完善的法規體系能夠為企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環境,促進公平競爭,提升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通過完善法規,可以保障企業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推動行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