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飛速發展,我國的社會經濟已經全面進入了數字經濟時代。與此同時,我國的物流行業也開始進行數字化轉型升級,但我國的物流企業在技術設備、環保理念、經營模式等方面和發達國家還存在較大差距。農產品作為冷鏈物流的主要配送對象,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尤其是近幾年隨著消費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對生鮮農產品的需求與日俱增。由于農產品具有不易保存、易變質、地域和季節性強、不易長途運輸等特點,使得傳統常溫物流無法滿足其運輸要求,因此冷鏈物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里,冷鏈物流作為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建設的基礎保障重要內容被提及,表現了國家對冷鏈物流領域的高度重視。冷鏈物流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冷藏車和冷庫的數量以年均30%的增長速度持續增長。
一、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有關概念的界定
1. 生鮮農產品概念界定
生鮮農產品是指由農場或農民直接播種、負責照料直至成熟,沒有對產品做一系列加工處理的動作,而且在正常環境下不可以進行長時間存儲,通常包含果蔬和牛羊肉及魚、蝦之類的水產品等。我國的生鮮農產品的生產者大部分是廣泛分布在全國各地的農戶或者農業合作社,而消費者大部分集中在城鎮,農產品從農戶手中向消費者手中運輸過程中,需要經過運輸、倉儲、批發、零售等眾多環節,運輸過程時間長,環境變化也較大,這就使得生鮮農產品很容易腐爛變質,因此,對于生鮮農產品的運輸保鮮條件。運輸效率都有較高的要求。
2. 冷鏈物流概念界定
2021版《物流術語》對冷鏈物流的概念是這樣定義的,“根據物品的特性,從生產到消費的過程中使物品始終處于保持其品質所需溫度環境的物流技術與組織系統。”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配送是指將水果、蔬菜、肉蛋奶等新鮮農產品按照用戶的需求,經過挑選、包裝、配送等一系列環節,在適宜低溫環境中將農產品送到指定地點的物流活動。但在實際操作中,生鮮農產品的冷鏈物流會遇到很多問題,尤其在配送環節,冷鏈物流由于缺乏信息處理能力,會浪費大量的配送時間,從而造成經濟損失甚至食品事故。在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過程中,如何進行合理的運輸路線規劃、溫度的實時控制、最后一公里的快速配送,是冷鏈物流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二、我國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現狀分析
1. 冷鏈物流基礎設施不足,冷鏈物流效率低
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包含倉儲、運輸、分銷和零售環節,任一環節冷鏈設施的缺乏都會影響生鮮農產品的品質,冷庫建設是冷鏈物流基礎設置的核心環節。目前,我國的現代化大型冷庫數量越來越多,這些冷庫對促進當地經濟發展至關重要。但是,我國冷鏈物流行業的市場規模擴張迅速,新增的冷庫還遠遠滿足不了市場需求,2023年,與國外相比,我國的人均冷庫面積僅為0.13立方米,仍低于全球平均0.15立方米的標準。種種數據表明,我國冷鏈物流企業的冷鏈運輸體系已不能滿足我國的冷鏈需求,需要進一步完善。
2. 冷鏈物流市場需求快速增長
近幾年,消費者對生鮮農產品提出了優質化和特色化等更多要求,其中,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更加重視優質化,生鮮農產品的優質化開始利用冷鏈物流這種方式來實現,特別是近幾年疫情期間,更多地消費者開始重視健康,對農產品的優質化要求也更高,促使我國冷鏈物流占總物流的比例逐年增長。特別是隨著數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各類電商平臺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帶動了生鮮農產品的消費升級,電商的爆發式增長也帶來了冷鏈物流需求的快速增長,冷鏈物流行業也迎來了風口,發展勢頭強勁。2022年,我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高達5500多億元,同比增長15%,冷鏈物流市場需求量高達3.2億噸,其中,蔬果類生鮮占比最高,達到51.3%,其次是肉類,占比19.6%,水產品占比16.4%。
3. 冷鏈物流信息化水平較低
近幾年,我國開始進入信息化和數字化階段,由于購買信息化設備需要很多資金,而且該投入屬于固定資產,短時間內很難收回成本,受到資金的限制,冷鏈物流行業的信息化建設還不完善。在冷鏈運輸過程中,實時的信息傳遞是非常重要的,而由于信息化設施不完善,信息化水平較低,導致生鮮產品在運輸過程中不能進行及時的信息傳遞,同時,也導致運輸過程中的冷藏、保暖、保濕等工作不能做到及時監控,這些不足都增加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的損耗,也會影響農產品的價格和質量。據統計,我國的各類水果蔬菜、水產、肉類的冷藏運輸比例分別為35%、68%、56%,遠低于發達國家,而這三類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的損耗率分別為15%、15%、12%,發達國家的平均損耗率為5%,遠高于發達國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國的冷鏈物流信息化水平較低,導致整個供應鏈的商流、信息流和物流很難有效連接與整合。
4. 冷鏈物流成本過高
傳統的冷鏈技術受到環境和自身技術水平的限制,運輸過程中冷鏈物流很難達到最佳效果,同時,冷鏈物流的風險也大大增加。在冷鏈物流運送過程中,一方面要考慮冷鏈物流在運輸過程中產生的運輸成本,另一方面也要考慮運輸車輛制冷設備的能源成本和生鮮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的損失成本。和傳統物流運輸方式相比,冷鏈物流的制冷設備能源成本更高,生鮮農產品的損失成本也更高,這就導致冷鏈物流的總成本高于傳統物流。由于農產品的銷售利潤本就較低,高昂的冷鏈物流成本讓很多農戶望而卻步,阻礙了冷鏈物流的發展,因此,冷鏈物流的高成本與農產品的低利潤之間的矛盾需要迫切解決。
5. 農業生產標準化程度低
由于生鮮農產品都是由散戶的農民生產的,這就使得農產品的生產過程不是標準化的,并且大部分農產品的分類是基于人的感官,存在較大誤差,產品缺乏標準化導致它無法和下游企業形成緊密的合作。另外,生鮮農產品也沒有統一的包裝,這對農產品的冷鏈運輸和儲存都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困難。
6. 缺乏專業的管理人才
目前,我國冷鏈物流市場發展勢頭迅猛,而相關的冷鏈物流管理人才相對較少,造成了專業人才的緊缺。我國的物流相關專業設立較晚,人才輸出較少,特別是隨著近幾年物流行業的迅速發展,冷鏈物流行業的人才也存在供不應求的情況。另外,冷鏈物流的從業人員大部分學歷較低,且物流相關專業畢業人數占比較低,大部分是其他行業流動過來的,因此造成冷鏈物流行業的技術和管理人才較少,因此,冷鏈物流行業亟需吸引更多專業的冷鏈物流人才。
三、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優化建議
1. 加強冷鏈物流信息化建設,提升信息化水平
冷鏈物流行業的數字化和信息化轉型是一項投資規模大、成本回收周期長、未來綜合收益高的項目,生鮮農產品尤其是水產品,從打撈上岸到消費者手中,整個流程都需要冷鏈物流貫穿始終,冷鏈物流行業的數字化能夠提高整個物流環節的效率和可視化程度。物聯網近幾年在我國發展較快,可將物聯網技術應用于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利用物聯網技術可以將冷鏈物流資源加以整合,提高生鮮農產品的運輸速度,降低產品的損耗率。同時,利用網絡技術對冷鏈配送車輛的溫度濕度進行實時監控、檢測和貨物跟蹤,提高配送效率。提倡基于數字化的生鮮農產品聯合配送模式,優化冷鏈物流的配送路線,從而降低冷鏈物流成本。通過提高生鮮農產品的配送效率及降低配送成本,促進農業的供給側改革。
2. 加大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運營效率
我國冷鏈物流行業目前基礎設施薄弱,導致冷鏈物流運輸效率低下,所以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從宏觀角度來說,要加大對冷鏈物流基地的建設,因地制宜,發揮城鎮及農村各類物流節點的功能,將農村最先一公里和城市最后一公里的冷鏈物流完善起來,將冷鏈物流作為公共服務設施,納入土地規劃中。其次,優化冷鏈樞紐站設施的布局,加快推進多式聯運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提高生鮮農產品的儲運效率,完善冷鏈物流干線運輸與支線運輸的銜接,提高運輸效率。
3. 加快推進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行業標準的形成
與傳統物流相比,冷鏈物流全程需要精準的溫度控制,成本相對較高。在冷鏈運輸過程中,參與運輸的企業可能會為了節約成本而在流通的某個環節中采取常溫運輸或者常溫倉儲等,沒有按照冷鏈物流的規范流程來操作,這樣不僅會增加產品的損耗率,也會降低產品質量,比如常見的冷飲、奶制品等因為某個環節的“斷鏈”而喪失了食用價值。因此,交通運輸管理、食品監督管理等相關部門應該制定一套完善的冷鏈物流執行標準,加強市場監督管理,對破壞標準的企業進行重點出發,讓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市場運行更加順暢。
4. 引進專業冷鏈物流高端人才,提升企業管理水平
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還是專業人才的競爭,現階段,我國冷鏈物流專業人才較少,因此,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尤為重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從國家層面鼓勵更多高校開設冷鏈物流相關專業,特別是對高職院校和職本院校,提倡培養更多技能型冷鏈物流人才;二是校企合作,冷鏈物流企業與高校合作研究人才培養方案,加強對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三是提高冷鏈物流行業員工的福利待遇,提供有吸引力的員工職業上升通道,讓員工在冷鏈物流行業實現自我價值,增強員工對冷鏈物流行業的信心。
四、結語
綜上所述,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發展不僅影響消費者購買農產品的體驗,而且對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近幾年,我國生鮮農產品
冷鏈物流發展勢頭迅猛,擁有很大的市場前景,但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本文針對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發展現狀提出了一些改進建議,為后續冷鏈物流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