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快速發展的電子商務時代下,物流系統的效率和可持續性成為了決定企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隨著消費者需求的多樣化和即時性日益增強,傳統的物流模式在處理龐大數據量、快速響應市場變化以及提高整體物流效率方面已經難以滿足當前市場的需求。在此背景下,云計算和智慧物流技術的興起為電商物流領域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云計算以其強大的數據處理和存儲能力,為物流系統提供了高效的信息管理和分析工具。智慧物流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和自動化設備,能夠優化資源分配,提高物流操作的智能化和靈活性。相關數據顯示,我國智慧物流交易規模由2018年的372.99億元增長至2022年的688.44億元,復合年均增長率達24.14%(見圖1)。
環境生態鏈理論的提出使得電商物流系統設計的視角更加全面,不僅關注經濟效益的提升,也強調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和資源保護。全球范圍內,公眾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性的日益關注,要求電商物流系統在追求效率的同時,也要考慮其對環境的影響。因此,結合云計算、智慧物流與環境生態鏈理論,構建一個高效、靈活且環境友好的電商物流系統,成為了行業發展的重要趨勢。本文將探索云智慧電商物流環境生態鏈的設計并開展實證分析,以期為電商企業提供優化物流系統的建議參考。

目前我國已有較多學者對物流生態鏈展開了研究,
云計算當前已經成為現代信息技術架構的核心。它通過提供遠程、分布式計算資源和服務,改變了數據處理、存儲和管理的方式。云計算的基本理念是通過網絡將大量計算資源匯聚在一起,為用戶提供自助服務。這些資源包括服務器、存儲設備、數據庫、網絡、軟件、應用程序等,用戶可以根據需要通過互聯網訪問這些資源。
智慧物流是指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和數據分析工具,對物流活動進行智能化管理和優化。智慧物流的實現依托于物聯網(IoT)、云計算、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AI)和機器學習等技術。應用物聯網技術可以實時追蹤貨物,提高了貨物管理的透明度和準確性。云計算為物流數據的存儲和分析提供了強大的平臺,使得大規模數據處理和智能決策成為現實。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從海量的物流數據中提取出有價值的信息,優化物流路徑,預測市場趨勢,實現自動化的倉庫管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物流需求的日益增長,智慧物流將繼續提高物流業的整體水平,推動行業發展。智慧物流技術如圖2所示。

環境生態鏈理論將生態學原理應用于商業和工業環境中,強調在經濟活動中考慮對環境的影響和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這一理論的核心觀點是將企業和其運營活動視為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其中的資源流動、能量轉換和廢物循環應當模擬自然生態系統的高效性和可持續性。在實際應用中,環境生態鏈理論可以指導企業的業務策略和實踐。
第一,云智慧電商物流環境生態鏈的設計應當基于整合性原則,確保所有技術和流程的無縫對接,所有工作人員的協同工作。整合性原則要求搭建一個統一的平臺,將不同來源的數據整合起來,實現數據的集中管理和分析。這種模式可以確保信息的流通,加強決策的準確性和時效性,提高系統的運行效率。
第二,設計云智慧電商物流環境生態鏈時,必須將可持續原則放在核心位置上。這要求在設計過程中考慮對環境的影響、資源的利用效率和廢物的管理。可持續性原則要求使用環境友好的材料和能源,優化物流路徑以減少碳排放,堅持循環經濟的理念,促進資源的再利用和廢物的最小化。
第三,云智慧電商物流環境生態鏈應具有高度靈活性和可擴展性,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和技術需求。靈活性要求系統能夠快速適應新的業務流程、市場變化和客戶需求。同時,可擴展性需要確保隨著業務量的增加,系統能夠無縫擴展,支持更大規模的數據處理和更復雜的物流操作。
第四,在設計云智慧電商物流環境生態鏈時,必須考慮其安全性與合規性,包括保護系統免受網絡攻擊,避免數據泄露的風險,確保所有操作和數據處理符合相關法律法規。合規性要求系統設計考慮到不同地區和行業的法律規定,如數據保護法、環境法規和商業合規標準。
在構建云智慧電商物流環境生態鏈時,需要考慮以下三個要素。
第一,社會資源供給與生態鏈成員。云智慧電商物流環境生態鏈的有效運作依賴于多元化的社會資源和生態鏈成員的協同合作。社會資源包括政府支持、資金投入、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生態鏈成員包括供應商、物流服務提供商、電子商務運營商、消費者以及相關的政府機構和非政府組織。每位成員在生態鏈中都扮演特定的角色,共同推動整個系統的高效運作。
第二,生態鏈產品與服務。云智慧電商物流環境生態鏈的產品和服務是其核心組成部分。這些產品和服務不僅要滿足市場需求,還要體現環境友好和資源高效利用的理念。在產品設計和開發階段,應考慮產品的生命周期,包括原材料的采購、生產過程的能源利用效率、產品的使用效率以及廢棄后的回收利用。同時,服務方面應注重提高顧客體驗和滿意度,例如提供個性化服務、貨物實時信息更新服務等。
第三,智慧管理。智慧管理涉及到對物流中心、倉庫、配送站點等物理空間的高效管理。智慧管理的目標是通過優化空間布局和利用先進技術來提高資源利用率和操作效率。此外,智慧管理還需要考慮環境因素,比如采用節能照明系統、其他可持續技術來減少倉庫和物流中心的能源消耗。智慧管理的應用,有利于提升物流操作的效率和準確性,減少環境影響,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保護的平衡發展。
云智慧電商物流環境生態鏈的搭建是一個綜合技術與創新管理理念的過程,其目標是構建一個高效、靈活且可持續的物流系統。在技術架構方面,需要采用云計算技術為整個電商物流系統提供強大的數據處理和存儲能力。通過云平臺,可以對數據進行集中管理,支持復雜的數據分析,提供智能決策。在云平臺中融入物聯網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計算機技術,可以實現整個生態鏈的智慧管理。在管理與服務層面,需要構建高效的通信和信息共享機制,以在所有參與成員之間實現資源和信息的有效流動。最后,在整個供應鏈中融入環境管理,以實現生態鏈的可持續發展。云智慧電商物流環境生態鏈如圖3所示。

在構建云智慧電商物流環境生態鏈的過程中,需要實施集成策略。這一策略涉及技術集成,還包括操作流程的整合以及環境生態理念的融入。首先,云智慧電商物流環境生態鏈需要將云計算基礎設施與智慧物流系統的關鍵技術組件相結合。集成物聯網設備用于實時捕獲和追蹤數據、集成大數據分析工具用于優化物流決策、集成自動化和人工智能技術用于提升物流操作的效率和準確性。其次,集成策略要求將不同的操作融合到一個統一、協調的系統中。這要求從生產到配送的每一個環節都確保緊密連接和協同工作。通過建立一個集中的物流信息平臺,所有生態鏈成員都可以實時訪問和共享關鍵信息,這種信息共享機制可以提高整個生態鏈的透明度,加強成員之間的協作,提升響應市場變化的能力。最后,集成策略強調在整個生態鏈中融入環境生態理念,即在生產、倉儲、運輸等環節中都需要考慮對環境的影響。
本文綜合采用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和模糊綜合評價法(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FCE)兩種方法,以全面評估云智慧電商物流環境生態鏈的性能和效果。層次分析法(AHP)用于確定云智慧電商物流環境生態鏈中各要素的相對重要性。該方法通過構建一個多層次的結構模型,將復雜的決策問題分解為多個可比較的因素,并對這些因素的相對重要性進行量化評估。模糊綜合評價法(FCE)用于評估云智慧電商物流環境生態鏈在實際運作中的表現。這一方法適用于處理信息不完全、不確定性強的評價問題。在應用模糊綜合評價法時,根據AHP方法得出的權重結果,通過模糊合成運算,可以得出每個評價指標的綜合評分,從而對云智慧電商物流環境生態鏈的整體性能進行評估。
第一步:將需要評價的系統分解為多個組成部分,并按照從總體目標到評價標準再到決策方案的順序,構建一個層次結構,該結構中通常包括最上層的目標層、中間的準則層(或標準層)以及最下層的指標層。云智慧電商物流環境生態鏈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第二步:在準則層和方案層中,對每一層的元素進行成對比較,評價同層級元素的相對重要性,構建成對比較矩陣。通常采用1—9標度法進行評分。邀請物流領域及環境保護領域專家20人,對構建的云智慧電商物流環境生態鏈進行重要性比較。準則層評分對比矩陣如表2所示。

第三步:計算權重,進行一致性檢驗。對成對比較矩陣進行處理,計算出各元素的相對權重。其次,進行一致性檢驗,以確保成對比較的結果具有合理性和邏輯性。使用SPSS軟件計算云智慧電商物流環境生態鏈評價指標的權重并進行一致性檢驗。權重結果如表3所示,一致性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


第四步,采用同樣的步驟對各層次的權重進行計算,得到最終的結果,如表5所示。

在GTX公司使用電商物流環境生態鏈后,邀請GTX公司員工(126人)對使用電商物流環境生態鏈系統進行滿意度評分,建立評分集為A={滿意,較滿意,一般,較為不滿意,不滿意},對應的評分數據V={5,4,3,2,1},GTX員工具體評分表如表6所示。

結合AHP方法計算的權重,對云智慧電商物流環境生態鏈的準則層進行評價,評價結果如表7所示。

根據評價集合與準則層評價結果,計算云智慧電商物流環境生態鏈的綜合得分,如表8所示。

云智慧電商物流環境生態鏈的效率指標得分為3.756,可持續性指標得分為3.625,質量指標得分為3.724,創新指標得分為3.635,綜合得分3.685,得分介于3~4分之間,表明GTX對使用的云智慧電商物流環境生態鏈系統較為滿意,證明云智慧電商物流環境生態鏈系統在實際應用中的效果較好。
本文探討了云智慧電商物流環境生態鏈的設計及實證分析,指出云計算和智慧物流技術的集成對于提高電商物流效率和響應能力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設計了云智慧電商物流環境生態鏈,并綜合運用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開展實證分析,驗證了這一生態鏈設計的有效性。總之,云智慧電商物流環境生態鏈為電商物流領域提供了一種結合技術創新和環境責任的新模式,對未來的行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