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冷鏈食品年進出口總量位居世界第一,主要進出口冷凍水產、肉類及其相關加工品。隨著中國冷鏈食品進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進出口食品冷鏈物流的發展變得越發重要。隨著冷鏈物流技術的不斷發展,如溫度監控系統、追溯技術和傳感器等技術的應用,進出口食品冷鏈物流的效率和可靠性得到了提高。但與中國大多數普通貨物進出口物流不同,冷鏈食品的跨境運輸和其通關難度相對較大,并且冷鏈物流工作的安全性和規范性與否會影響食品的品質,這給經營企業帶來較大的運營難度。如何推動進出口食品冷鏈物流發展,解決企業進出口食品冷鏈物流實際難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由于中國冷鏈物流業起步較晚,所以冷鏈物流信息化的建設較為落后。在信息管理上,由于提供進出口食品冷鏈物流服務的企業沒有建立起一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統,所以導致管理資源無法得到充分的利用。在信息共享上,由于缺乏統一的建設規劃,企業的信息化程度較低,因此企業內存在信息斷層問題。并且企業內的信息化基礎建設較落后,需要共享的信息無法及時更新,這會極大地影響信息的準確性與流暢性。
當前中國在進出口食品冷鏈物流的相關技術應用上與歐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2022年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食品冷鏈物流技術應用率為36%,而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應用率超過70%。進出口食品冷鏈物流是一個需要高度設施化的行業,它需要較高的技術支持來建設和維護冷鏈物流設備。然而根據《中國冷鏈物流發展報告(2022)》顯示,中國冷鏈物流業的硬件設備發展不平衡,東南部沿海地區的設備更先進、更完善。而農村及中西部地區的設備備更新率較低,所需設備類型及功能發展相對滯后,無法滿足現代化的冷鏈物流需求。
進出口食品冷鏈物流所需的冷藏設備、運輸工具和倉儲設施的投入成本較高,溫度控制和檢測技術的應用也需一定資金投入。而且進出口食品冷鏈物流的操作和管理標準較為嚴格,需要聘請專業的人員,人力成本比普通進出口物流高。另外,跨境運輸距離較長,需要進行多次轉運和中轉,而近年來能源整體價格的持續上漲,也間接導致中國進出口食品冷鏈物流中的運輸成本不斷上升。因此,進出口食品冷鏈物流成本較高。
由于各環節的管理不當,供應鏈脫節的情況時有發生。為保障食品的品質,需要實現物流全程低溫冷藏,但在現實物流操作中,部分企業為了節約成本會間歇性關閉制冷設備,從而造成冷藏作業過程暫時中斷。同時,許多生產企業缺乏預調冷凍設施,無法實現生產全程冷鏈。在裝卸入庫時,許多冷藏產品都在常溫下進行搬運,這段時間內的冷鏈斷裂可能會影響食品質量,使其保質期縮短。以上情況不僅會對中國進出口食品冷鏈物流的發展產生阻礙,并且會影響到中國食品安全的管理。
通過研究《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冷鏈物流衛生規范》《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食品流通許可管理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能發現,當前中國的進口食品冷鏈物流法律法規體系較宏觀。而歐盟則有一系列詳細、具體、明確的相關法律法規,包括冷藏和冷凍食品的運輸儲存要求、溫度監控要求、設備要求等,并且他們的技術標準成熟、與國際標準一致。相較而言,中國的相關標準體系大多在存儲和運輸環節,已有的行業標準都不具備高度的可操作性,且缺乏強制執行力,滯后于國際標準。
建設進出口食品冷鏈物流信息監管及溯源平臺應通過以下措施。首先,投資建立一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統,包括物流信息的采集、存儲、處理和分析等環節,以提高企業的管理效率和資源利用率;其次,推動信息共享與合作。建立統一的建設規劃和標準,促進進出口冷鏈物流企業之間的信息共享與合作。通過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加強上下游企業之間的溝通與協作,減少信息差異,提高物流效率;另外,企業應加大對信息技術基礎建設的投入,包括完善信息網絡系統、提升數據存儲和傳輸能力,并采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如物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以提高信息的準確性和流暢性。同時,加強對員工的信息化技能培訓,提升員工對冷鏈物流信息化的理解和應用能力,提高他們對平臺操作和數據采集的技能和意識。通過培訓和學習,提高員工對信息系統的操作和管理能力,以適應信息化發展的需求。
縮小中國與發達國家在進出口食品冷鏈物流技術方面的差距可以采用以下措施。一、加大對進出口食品冷鏈物流技術研發和應用的投入,鼓勵企業創新。同時與高校合作開設進出口食品冷鏈物流相關課程,為行業發展予以充足的人力儲備。二、加強冷鏈物流設施的建設和更新,特別是農村及中西部地區,鼓勵引進先進的制冷設備。同時政府要加大對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特別是加強中西部城市的建設。并且還要加大對道路運輸各方面的投入,加大對各類貨物運輸中轉地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為冷鏈不間斷銜接予以保障。三、加強與國內外相關企業和機構的合作與交流。通過合作共享資源和技術,提升中國進出口食品冷鏈物流的技術水平和競爭力。四、加強合作與協調。進出口食品涉及多個環節和多個參與方,包括生產商、運輸商、監管機構等。因此,各方之間的要加強合作與協調,共同制定標準和規范,確保進出口食品冷鏈物流的順暢運行和食品的質量安全。
進出口食品冷鏈物流成本的降低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一、與相關企業和行業協會等加強合作與協調,共享資源和信息,共享冷鏈設施、以實現規模效應和降低成本。二、加強人才培養和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同時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統和物聯網技術,提高物流操作的智能化水平,減少人工操作,進一步降低人力成本、提高進出口食品冷鏈物流的管理效率。并且實時監測和追蹤物流過程,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措施,減少損耗和延誤。鼓勵企業采用智能化技術。三、通過優化運輸路徑和選擇合適的運輸模式,如海運、鐵路運輸等,來降低運輸成本。合理安排中轉站點和轉運方式,減少中轉次數和距離,提高運輸效率。四、加強與相關國家和地區的合作,推動一體化的冷鏈物流體系建設,降低跨境運輸成本。五、加強能源管理和節能減排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積極探索可再生能源在冷鏈物流中的應用,降低能源成本壓力。
完善中國進口食品冷鏈物流法律法規體系可以采取下列措施。一、參考歐盟等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制定針對進出口食品冷鏈物流的詳細規定,包括運輸儲存條件、溫度監測要求、設備的標準等。并且這些規定應該考慮到不同類型食品的特點和要求。同時加強國際合作與借鑒,學習借鑒其先進的經驗和做法。通過與國際標準接軌,提高中國進出口食品冷鏈物流行業的水平和競爭力。二、建立健全的標準體系,包括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這些標準應該具備高度的可操作性,明確規定各個環節的要求和操作指南,為企業提供明確的指導。三、加強對進出口食品冷鏈物流行業的監督和執法力度。建立監管機構、完善監督機制。同時,加強對企業的培訓和指導,提高他們的法律法規意識和操作水平。
當前中國進出口食品冷鏈物流發展面臨一些問題,主要包括信息化水平不高、技術應用落后、硬件設備發展不平衡、成本高、各環節管理不當,供應鏈脫節以及法律法規體系不完善。對此,要采取措施建設信息監管及溯源平臺,降低物流成本,實現進出口食品冷鏈物流技術升級,完善行業相關法律法規及標準體系,加強對行業的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