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觀察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窗口,全國“兩會”向來受到各行各業的普遍關注。在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加強冷鏈物流、寄遞配送設施建設的重要舉措,為冷鏈物流行業發展指明方向,并強調加強冷鏈物流設施建設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的關鍵環節,也是推動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為此,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就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冷鏈運輸行業發展等方面展開熱議。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精創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李敏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充電樁、冷鏈物流、寄遞配送設施建設”,為冷鏈物流高質量發展助推全面鄉村振興提出新的要求。這就要不斷提高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配置水平,實現規范性、專業性管理。一是在先進冷鏈設備和技術方面加大投資力度。同時,為客戶提供定制化的解決方案和專業化的服務支持。二是嚴格遵循冷鏈標準。確保從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到銷售全過程的各個環節實現標準化、規范化操作,并加強質量管理和安全監控。三是引入先進冷鏈技術。采用先進的冷鏈技術,如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實現對農產品在整個冷鏈物流過程中的實時監控和管理,實現對冷庫的遠程監控和智能管理,提高效率和準確性。四是執行嚴格的質量管理措施。確保農產品在整個冷鏈物流過程中的質量穩定和安全可靠。
為更好地服務“三農”,服務消費者,李敏認為,食品冷鏈應該瞄準農產品兩端發力,包括提供優質的冷鏈物流服務、進行冷庫節能升級改造、創新農產品加工方式、拓展銷售渠道、提高服務質量。此外,她還建議,政府加大對鄉村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鼓勵更多企業參與鄉村冷鏈物流體系建設,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市工商聯主席、南京天加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蔣立表示,受制于冷鏈運輸貨物對于運輸時效性、專業性的高標準要求,以及速度、成本、運量等多重供應鏈因素的綜合影響,我國冷鏈運輸行業發展的痛點愈發凸顯。比如,冷運司機經常遭遇貨源無保障、空駛、運費遭拖欠等問題。貨主也常面臨找車難、找車慢、多段式運輸或溫控不標準等問題,從而影響了貨品的質量,損害貨主、收件人等多方利益。
為促進冷鏈運輸行業健康發展,蔣立建議,交通運輸等有關部門,充分考慮車輛制造標準與市場需求不適應以及由此導致的超載問題,修訂有關政策和標準,在保障道路運輸安全的前提下,保護司機、貨主雙方的合法權益。此外,蔣立還建議,優化監管措施,簡化管理辦事流程,統一執法尺度,引導企業健康發展;減免冷藏車的購置稅;減少冷藏車在城市的禁限行區域,增加可通行時間。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寶信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建衛表示,應打造生鮮農產品從地頭到餐桌直通車,促進綠色消費、健康消費。他在調研中了解到,目前一些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面臨鏈條長、缺乏品牌效應、可追溯體系不完善等一些現實問題。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城市餐桌,經歷種(養)、采、加、運、倉、銷、服等多個環節,流轉時效差,損耗嚴重。農產品銷售終端缺乏品牌化經營意識,“散、亂、差”現象比較突出。

李建衛建議,應緊抓生鮮農產品產業鏈上的關鍵環節,建立高效的物流系統,倡導從田間地頭到城市餐桌的一站式配送,推廣“生產基地+冷鏈配送+生鮮銷售終端”的產運銷一體化模式,減少中間環節,降低物流成本,確保生鮮農產品的新鮮度。按照生鮮農產品銷售終端的需求情況,引導種植基地調整產品種植結構,促進供需雙方科學有效銜接。大力扶持社區生鮮零售業發展,扶持有成熟供應鏈體系和創新運營模式的生鮮連鎖超市發展,提升終端送達時效和品質。增加相應設施設備投入,建立完善的農產品可追溯體系,形成“品牌+產業”雙輪驅動的創新發展模式。
通過調研,全國人大代表、廣東亞北農副產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黃秀芬發現,粵湘贛農業全產業鏈發展尚不平衡,不少農產品流通領域的發展問題持續存在。為此,她建議,官方可支持創建粵湘贛“12221”市場平臺,于粵北地區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
為確保農產品儲藏周期更長、保鮮品質不降,黃秀芬建議,應突出儲運過程中冷鏈的功能作用,建立省內冷鏈公共服務管理平臺、農業服務平臺等網絡平臺,拓展農村冷鏈物流建設。她認為,銷售環節應突出多方式、多途徑。例如,加快發展農村電商新模式,推動粵湘贛農產品從生產地直達消費者;建設B型保稅區,積極推動粵湘贛農產品外貿發展;融入廣東“12221”市場體系,即推出“1”個農產品大數據,組建銷區采購商和培養產區經紀人“2”支隊伍,拓展銷區和產區“2”大市場,策劃采購商走進產區和農產品走進大市場“2”場活動,實現品牌打造、銷量提升、市場引導、品種改良、農民致富等“1”攬子目標,不斷推動鄉村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夯實農產品生產基礎方面,黃秀芬支持打造“大灣區農產品數字供應鏈平臺”,通過相關措施使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協調順暢,以此來降低交易費用,獲得產業鏈的整體效益。

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江蘇省委會副主委、南通大學教授施衛東在調研中了解到,目前生鮮農產品冷藏車主要是以機械冷藏車為主,生鮮溫濕度精準控制欠缺,信息化追溯設備不健全。同時,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需要技術專業性和管理規劃性人才,在目前的物流人才培養中,更多偏向基礎物流人才,缺乏對專業冷鏈物流人才的培養。
為此,施衛東建議,冷鏈物流是食品穩定供應的基礎設施。應鼓勵企業向主產區更多配置資源,提高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配置水平,鼓勵相關企業結合實際加強新型冷鏈運輸車的配置。進一步摸排生鮮農產品產區交通情況,修整并完善部分偏遠地區路網,實現全國生鮮農產品及時達、路路通。此外,他希望能鼓勵高等院校與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科研單位開展互動合作,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廣泛立項探討、解決實際疑難問題;積極制定冷鏈職業技能等級在用工方面的準入及待遇規范,促成企業推行技能提升與薪酬掛鉤;鼓勵農批、物流、交通、貿易等企業對在職員工進行技能培訓和崗位轉化,鍛造創新型冷鏈物流復合型人才。
經過走訪和調研,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海倫市向秋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高向秋認為“菜籃子”基地和蔬菜冷鏈物流建設意義重大。她建議,國家建立并實施蔬菜規模種植的政策補貼力度,尤其是繼續加大對反季節蔬菜、特色蔬菜和外銷加工蔬菜生產基地建設的政策支持,對蔬菜規模種植生產面積達1000畝、3000畝、5000畝、10000畝以上的連片種植農戶給予相應的政策性資金補貼。
此外,她還建議,要建立健全蔬菜種植基地蔬菜加工和冷鏈儲存補貼機制,相關部門要在蔬菜加工冷鏈儲存建設方面給予政策傾斜,積極推進與蔬菜產業相關的補貼政策。支持蔬菜生產基地綜合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改善生產加工和儲存條件,提高綜合生產能力,增強蔬菜規模種植戶對抗風險的能力。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首農食品集團知聯會會長唐俊杰表示,推進冷鏈物流的建設,能夠進一步地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有利于推進農村經濟的進一步搞活,也能夠進一步地提高農民的收益。針對農產品冷鏈物流和農產品加工,她提出幾方面建議:一是加大農產品產地預冷、加工、分級等商品化處理,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二是加快推進農產品產地倉儲保鮮設施建設和集配中心建設,解決好農產品“最先一公里”,提高農產品溢價能力。三是提升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使鮮活農產品轉化成更易儲藏的加工產品,延長貨架期,保障農民利益,減少農民經濟損失,促進農業產業發展。

唐俊杰表示,從田間倉儲冷鏈設施、產地冷鏈集配中心、冷鏈物流基地,到銷地冷鏈集配中心、城市末端冷鏈設施,這是一個完整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鏈條,只有打通每個環節,才能有效助力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她強調,要強化農產品“最先一公里”的初加工能力,同時也要加快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和產地倉的建設,以及城市末端冷鏈設施和配送站點的建設,形成全國性的農產品冷鏈物流網絡。
為了解決進出口冰鮮產品冷鏈倉儲設施缺失的問題,全國政協委員、香港聯泰集團行政總裁陳亨利提出三點建議:
一是在深圳灣和文錦渡口建設冷鏈倉儲設施以滿足冰鮮產品清關抽檢期間的倉儲問題;在東莞臨時物流園現址附近設立冷庫設施,作為先導計劃,讓冰鮮貨品從香港機場直接循海路運往東莞清關,再進入內地市場。
二是東莞市政府、香港特區政府、黃埔海關成立高層次專組,進一步與香港機場管理局共同探討,將冰鮮食品及貨品納入東莞—香港國際機場物流園整體規劃中,并在東莞市沙田鎮規劃建設進口食品冷鏈中心項目和進境冰鮮產品指定監管場地,作為內地特別是大灣區冰鮮食品經由香港機場進出口的主要通關口岸,完善大灣區內貨物流通的版圖。
三是由商務部牽頭,協同海關、海事等查驗單位,研究落實通過空港中心打通冰鮮食品或貨品的進出口通道,并由東莞有關部門會同香港機場管理局研究具體落實可操作的方案。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來伊份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郁瑞芬在提交的《關于完善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體系,推動優勢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的提案中,“提升物流與供應鏈水平”為重點內容之一,主要包括:1.建設規范化、體系化的物流網絡。大型農企可探索“產地倉+物流配送網絡+前置倉”模式,以縮短農產品流通環節,重塑農產品與消費者間的連接渠道,推動農產品供應鏈提質增效。2.提升貯藏設施的規模和現代化水平。農產品貯藏是保證農產品供應的重要手段,要加快建設以產地倉儲保鮮為重點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推廣科學保管和存儲技術,使加工后的成品品質達到最佳標準。3.推動農產品包裝標準。通過分揀、加工、包裝等環節的標準化,實現從田間到貨架一筐到底,流通環節不倒筐,促進農產品在流通領域減損增效。4.完善農產品全程追溯平臺。用數字化打通農產品供應鏈鏈路,確保各環節信息透明,保障農產品品質和質量安全。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湘佳牧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喻自文建議,加快出臺預制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明確預制菜定義、原料條件、生產加工、防腐劑添加、儲存運輸等關鍵食品安全標準體系,為預制菜溯源管理、使用告知、標識信息、維權處理提供遵循,從而在根源上平息公眾對預制菜的誤解和疑慮。同時,加強預制菜產業正面宣傳以及市場監督,促進產業健康發展。此外,他還建議,以地方特色美食文化為基礎,發揮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的作用,形成具有強大產業集聚能力的國家級預制菜產業園,促進鄉村振興與區域經濟發展。
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臺盟天津市委會主委蔡欣就深化兩岸農業合作助力鄉村振興提出建議。她表示,農業強國建設能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也能強化農民增收,可以深化兩岸農業合作、助力鄉村振興。蔡欣建議,可以加強兩岸產業合作,推動農業高優化發展,共同打造優質的食品供應基地。采取臺灣接定單、大陸建基地等靈活多樣的形式,發展優質食品物流配送中心。擴大農業產業鏈,實現農產品產業加工集群規模化,不斷地將農業合作向農產品加工第二產業延伸。建設兩岸合作農產品出口示范基地,發展外向型的農產品加工產業,提高兩岸農業經濟區的國際競爭力。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佳惠百貨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李小紅表示,建設懷化冷鏈物流特色國際陸港,對湖南提升服務西部陸海新通道能級,融入新發展格局意義重大。在她看來,懷化建設冷鏈物流特色國際陸港具備良好基礎和獨特優勢,目前亟須國家相關部委支持解決兩個瓶頸、短板問題。其一,懷化陸港缺乏口岸功能,李小紅建議國家口岸辦和海關總署,支持懷化國際陸港申請臨時開放口岸,并設立進境糧食、水果、原木等綜合性指定監管場地。其二,鐵路冷鏈運輸仍是短板,她建議國家發改委會同鐵路總局將我國鐵路冷鏈物流發展列入國家發展規劃,在全國唯一冷鏈物流特色國際陸港懷化先行試點實施冷鏈物流通道戰略,制定試點實施方案。加密開行老撾-懷化、越南-懷化的國際鐵鐵聯運冷鏈班列,探索開行陜甘寧新蒙-懷化(鄉村振興班列),開通北部灣港/廣州港/湛江港/天津港-懷化的鐵海聯運冷鏈班列。探索解決當前跨境貿易物流用時長、成本高等堵點難點問題,通過鐵路冷鏈物流暢通國內國際通道,促進RCEP貿易及鄉村振興戰略取得更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