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鏈物流是利用溫控、保鮮等技術工藝和冷庫、冷藏車、冷藏箱等設施設備,確保冷鏈產品在初加工、儲存、運輸、流通加工、銷售、配送等全過程始終處于規定溫度環境下的專業物流[1],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和農業經濟息息相關。國務院發布的“十四五”冷鏈物流發展規劃要求推動冷鏈物流高質量發展,同時,生鮮電商的快速發展、新冠疫情的傳播風險也使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發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然而,目前國內外還比較缺乏對于該領域的文獻梳理,因此對“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相關文獻進行科學計量分析,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研究數據包括英文和中文兩部分的文獻。科學引文索引SCI和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是國際公認的進行科學統計與評價的主要文獻檢索工具[2],因此,英文文獻數據收集自Web of Science (WOS)核心合集中的SCI-E數據庫及SSCI數據庫;中文文獻數據收集自中國知網(CNKI)[3]。經篩選剔除不相關文獻,得到有效的WOS文獻共616篇、CNKI文獻共605篇。
文獻計量法是一種數學與統計學結合的定量方法[4],被廣泛用于科學研究評價[5]。科學知識圖譜基于文獻計量學,通過挖掘數據并生成圖像,能夠直觀地反映一個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等信息[6]。CiteSpace是由陳超美教授等開發的一款引文分析軟件[7],能夠實現學科知識領域的可視化研究[8]。VOSviewer也是一款用于繪制知識圖譜的軟件,由Nees Jan van Eck等人開發,具有圖形展示能力強的優點[9]。
觀察文獻發表時間,第一篇WOS文獻收錄于1993年,而第一篇CNKI文獻收錄于1998年,國內在該領域的研究起步較晚,但由圖1可以看出國內研究的熱度很高,自2010年到2017年,CNKI年發文量都要高于WOS年發文量,而隨著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中國學者發表的文獻都得到了WOS數據庫的收錄,并且受到“十四五”冷鏈物流發展規劃、生鮮電商、新冠疫情等多方因素的影響,年發文量在2021年達到了峰值,其中WOS發文量為135篇,CNKI為61篇,從整體上看,發文量呈現上升的趨勢。

WOS發文量達到10篇的作者共有9名,其中文獻數量排名前三的分別是中國農業大學的張小栓教授(20篇)、斯泰倫博斯大學的Opara (18篇)、瑞士聯邦材料科學與技術研究所的Defraeye (16篇)。根據普萊斯定律,某一領域的核心作者最低發文數
使用VOSviewer生成WOS文獻作者合作共線圖,閾值設定為3,共得到13個合作網絡,圖2只展示了其中最大的3個。觀察作者合作共線圖,Opara和Defraeye兩者之間有著緊密的合作,同時形成了最大的一個合作網絡,其中包括魯汶大學的Verboven、斯泰倫博斯大學的Cronje、魯汶大學的Nicolai等多名核心作者。張小栓教授有一個相對獨立的合作網絡,其合作對象都是中國學者,并且主要來自中國農業大學校內,包括傅澤田、肖新清等核心作者。同樣來自巴黎薩克雷大學的Laguerre,Flick,Duret三者進行了深度的校內合作。
CNKI發文量達到5篇的作者共有8名,其中文獻數量排名前三的分別是上海海洋大學的謝晶教授(19篇)、中國農業大學的張小栓教授(8篇)和傅澤田教授(8篇)。張小栓和傅澤田既用中文又用英文發表研究成果,謝晶則更專注于發表中文論文。同樣根據普萊斯定律計算出核心作者最低發文數為3.26,認為發文量達到3篇即為核心作者,確定核心作者共41名。在和WOS文獻數量接近的情況下,CNKI文獻中的核心作者數量不及WOS文獻中的一半,說明雖然該研究領域熱度較高,但中文論文體現出的研究集中度不高,可能國內活躍的研究者更傾向于用英文而不是中文發表成果。
由于核心作者數量較少,為更好地展示合作關系,在使用VOSviewer生成CNKI文獻作者合作共線圖時,將閾值下調至2,共得到29個合作網絡,圖3只展示了其中最大的2個。謝晶的合作網絡中,包括有錢韻芳、湯元睿、徐慧文這幾名核心作者,并且都來自上海海洋大學,主要采用的是校內合作的方式。張小栓和傅澤田主導的合作網絡更加多元化,包括渤海大學的張健和山東省商業集團的張長峰等其他機構的核心作者,在中文文獻的張小栓合作網絡中,中國農業大學校外合作者的占比得到了提高,使其合作網絡得到了擴展。


在WOS文獻來源機構中,發文量達到10篇的機構有中國農業大學、斯泰倫博斯大學、魯汶大學、瑞士聯邦材料科學與技術研究所等9所機構,其中發文量最高的是中國農業大學和斯泰倫博斯大學,文獻數量均為31篇,占全部文獻的5.03%。中國農業大學的合作交流最多,但總體來看,國內核心機構之間還缺乏合作;而國外的斯泰倫博斯大學、魯汶大學、瑞士聯邦材料科學與技術研究所等幾所核心機構之間則都有合作交流,這也推動了它們發文量的增加。
在CNKI文獻來源機構中,發文量達到10篇的機構有上海海洋大學、北京物資學院、中國農業大學、北京交通大學、上海海事大學這5所機構,并且發文量前八的機構都位于上海和北京兩座城市,這與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在這兩座城市良好的發展狀況有關。北京交通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上海海洋大學都有較多的外部合作,北京交通大學與中國農業大學更是有直接合作,這得益于它們同處一座城市,更有利于合作的達成,并且交通大學與農業大學所擅長的領域,完美契合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研究,能夠形成優勢互補,促進研究開展。
在WOS文獻中,發文量最多的國家是中國,文獻數量達到了247篇,占全部文獻的40.1%,產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排名第二的美國發文量則為53篇,其他發文量在全部文獻數量中占比超過5%的還有意大利、南非、法國、英國、比利時及西班牙。中國不僅有在WOS文獻中發文量最高的核心作者,而且文獻總量也大幅領先其他國家,這再次反映了該領域在國內有著較高的研究熱度。各國之間都有不同程度的合作,其中英國、中國、美國的國際合作交流最為頻繁,比利時、南非、瑞士三者之間則是有非常緊密的合作。
關鍵詞是文獻核心內容的高度概括,高頻關鍵詞可以反映該領域的研究熱點[11]。WOS文獻中出現頻次不低于5次的關鍵詞共有106個,除“Cold chain”以外,出現頻次前五的關鍵詞分別為:“Quality”(質量,107次)、“Temperature”(溫度,83次)、“Shelf life”(保存期限,79次)、“Storage”(儲存,65次)以及“Model”(模型,62次),前四個是生鮮冷鏈物流最關心的問題,模型則是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使用CiteSpace對WOS文獻中的關鍵詞進行聚類,并生成關鍵詞時間線圖(見圖4),在9個聚類中,Agricultural products(農產品)是研究的主體內容,Food safety(食品安全)、Carbon emission(碳排放)、Cold storage(冷藏)、RFID(無線射頻識別系統)、Sustainability(可持續性)、Food packaging(食品包裝)關注的是研究的細分領域,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計算流體力學)和Cold chain management(冷鏈管理)則分別關注不同的解決方法。通過分析時間線圖,還可以看出該研究領域源于冷凍食品的物流問題,近年來的研究越來越關注節能低碳的綠色物流、使用無線射頻識別系統的智慧物流,以及通過改進食品包裝來保證食品安全和質量。
CNKI文獻中出現頻次不低于5次的關鍵詞有19個,除“冷鏈物流”和“生鮮食品”外,出現頻次前五的關鍵詞分別為“生鮮電商”(35次)、“冷鏈流通”(33次)、“供應鏈”(16次)、“食品安全”(14次)、“對策”(13次),國內生鮮電商的發展推動了該領域的研究,后四個則是研究所聚焦的內容。同樣使用CiteSpace對CNKI文獻中的關鍵詞進行聚類,并生成關鍵詞時間線圖(見圖5),在9個聚類中,冷鏈物流和農產品是研究的主體內容,冷鏈流通、區塊鏈、生鮮電商、食品安全、對策、路徑優化、品質都關注的是研究的細分領域。通過分析時間線圖,可以看出食品安全和品質一直都是研究的重點,而流通過程的控制就是關鍵,需要做到溫度控制、細菌抑制,通過路徑優化等對策保證產品新鮮,區塊鏈和生鮮電商也給該領域的研究帶來了新的活力。


對WOS文獻和CNKI文獻的關鍵詞聚類進行匯總展示,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除研究主體內容農產品外,中英文文獻還都關注食品安全,這正是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此外,兩者還同樣注重與智慧物流的結合,溫度是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的一個重要指標,結合智慧物流能夠實現溫濕度全程監測和控制等功能。觀察兩者之間的差異,WOS文獻更加關注物流中的碳排放問題,在面對食品安全這個核心問題時,更多地是研究冷藏和食品包裝這些偏向保存的方法,并且在研究中大量運用了計算流體力學,CNKI文獻則是更重視冷鏈流通過程和具體的路徑優化問題,結合區塊鏈的研究也更多,更加傾向于通過優化運輸和產品溯源來保證食品安全和品質。

(1)國內研究起步稍晚,但研究熱度很高,發文量整體維持著平穩增加的趨勢,并且從2004年到2017年間,幾乎每年CNKI發文量都高于WOS發文量;從2018年起,WOS年發文量實現了反超并且逐漸拉開差距,但WOS中有40.1%的文獻來自于中國,這表明國內學者在近年提高了國際影響力。
(2)中國農業大學用中英文都發表了大量的文獻,是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研究領域的核心機構,來自中國農業大學的張小栓教授、傅澤田教授是主要貢獻者。
(3)該研究領域雖有大量核心作者及機構,但整體合作度并不高,作者和機構都更傾向于內部合作或固定合作,缺乏更加開放的交流與合作,地區對研究也有較大影響。
(4)基于WOS文獻的研究熱點為食品安全、碳排放和食品包裝,基于CNKI文獻的研究熱點為冷鏈流通、生鮮電商和食品安全,總結當前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有食品安全、冷鏈流通、智慧物流和綠色物流等四個熱點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