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物流與交通運輸業已成為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相較于傳統的物流方式,現代物流主要以先進的交通運輸技術和信息技術為核心,能夠實現跨地區、跨城市商品的順暢流通,從而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因此,為實現物流業的穩定發展,就要與運輸體系協同發展,相互促進、互利共贏。物流與交通運輸經濟協同發展有助于提升物流與交通運輸業的整體競爭力,進一步拓展國內外市場,提高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1]。
一、物流業與交通運輸業之間的關系
物流業與交通運輸業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陸路、海路和空中運輸不僅形成了交通運輸領域的基本框架,還為現代物流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從現代物流業的角度來看,現代物流主要以交通運輸技術為基礎,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實現了不同地區、城市間商品的快速流,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在現代物流業的發展過程中,物流業的快速發展為交通運輸業帶來了更多的業務,而交通運輸業的完善則為物流業提供了更好的基礎設施[2]。由此可見,二者相互促進、共同進步,形成了互利共贏的局面。因此,在推動現代物流業發展的同時,應加強與交通運輸業的深度融合和互動,以確保并進一步提高現代物流業的發展水平。
二、當前物流與交通運輸經濟協同發展存在的問題
1. 物流與交通運輸融合發展意識不強
目前,物流企業與交通運輸系統協同發展的意識還處于相對較弱的階段。許多物流企業還傾向于依賴自營物流體系,而忽視與其他物流企業及交通運輸資源的協同合作[3]。在貨物運輸領域,許多物流企業往往側重于公路運輸,如利用客貨車和大貨車進行大規模運輸,遠距離和重型貨物則選擇水運,對于時效性較強的貨物則采用小型貨運飛機;而未充分挖掘鐵路、水道等現有傳統交通運輸資源的潛力。另外,物流業在收益分配、協同方式等環節缺乏長遠的協同發展觀念,也是制約兩者協同效應發揮的關鍵因素。為此,有必要強化與交通運輸業的協同發展意識,充分利用各種運輸資源,實現優勢互補[4]。
2. 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職能分工存在缺陷
當前,制約我國運輸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我國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在職能分工上存在一些不足[5]。由于在交通運輸主管部門的職能分工中,對物流業發展的重視程度不夠,物流業與交通運輸系統之間的協同發展難以落到實處,從而導致物流資源無法得到充分利用,影響整體運輸效率。與此同時,由于缺乏對相關行業的引導和支持,使得運輸業在與物流行業合作時,難以實現優勢互補和共同發展。同時,由于信息不對稱和溝通不暢等原因,也導致政策制定與實際需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
3.運輸管理規劃缺乏整體性
當前,在物流與交通運輸經濟協同發展中,運輸管理規劃方合面還存在整體性不足的問題。在運輸管理規劃中,各部門往往從自身利益出發,導致運輸管理規劃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出現斷裂,無法形成統一的整體。首先,規劃和實施交通運輸項目時,一些部門未能充分考慮其他部門的需求和利益,導致資源浪費和效益不佳。其次,運輸管理規劃在戰略層面上缺乏長期性和前瞻性。隨著物流與交通運輸行業的快速發展,原有規劃可能無法適應新的發展需求,然而,當前的運輸管理規劃往往只關注短期目標,忽略長遠發展,導致規劃的實施難以滿足行業發展的實際需求。運輸管理規劃在實施過程中,往往會出現重視某一種運輸方式,而忽視其他運輸方式的現象。這種管理不均衡的結果,會導致交通運輸資源配置不合理,從而無法實現各種運輸方式的優勢互補和協同發展。另外,運輸管理規劃在政策法規方面還存在不完善之處,相關政策法規可能滯后于行業發展,或不具備針對性,從而導致企業在實際操作中難以遵循規定,進而影響交通運輸與物流經濟的協同發展[6]。
三、物流與運輸經濟協同發展的策略
1. 強化物流業與交通運輸業協同發展的意識,轉變發展思路
在物流與運輸經濟協同發展過程中,強化物流業與交通運輸業協同發展的意識及轉變發展思路至關重要。首先,應提高政策制定者和企業管理者的認知水平,可以通過組織各類培訓、研討會和座談會等方式,加深其對物流與交通運輸業協同發展認識的重要性,了解發展趨勢和先進管理理念。其次,物流業與交通運輸業之間應構建有效的協同部門,明確各相關部門的職責和權責,加強部門間的溝通與協作,形成政策合力。例如,建立跨部門的物流與交通運輸協同發展領導小組,定期研究解決協同發展過程中的重大問題,確保各部門在規劃、政策、項目等方面的協同一致。另外,還應制定有利于物流與交通運輸業協同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對協同發展項目的支持力度,如稅收優惠、融資擔保、土地政策等方面,為企業提供有利的發展環境。此外,要關注中小企業的發展需求,提供針對性的政策支持,助力企業協同發展。
2. 完善交通運輸主管部門管理體系
為優化交通運輸主管部門的管理體系,就需要對交通運輸與物流服務全流程實施全面管控。換句話說,就是要對整個交通運輸和物流服務鏈條中的各個環節進行高效的管理和監督,以確保行業健康、有序的發展。安全監理對于交通運輸具有重要意義,雖然近年來我國在交通運輸安全監理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法規和政策,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部分規定仍顯模糊,難以適應不斷變化的交通運輸安全需求,導致監理工作的開展缺乏針對性,難以確保安全生產法規的有效實施。同時,在一些地區和行業,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對安全生產違法行為的查處不夠及時、力度不夠大,安全監理技術手段相對落后,導致部分企業忽視安全生產,進而導致事故的發生。為解決這些問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強監理部門的建設和管理,提高監理人員的工作素質和工作水平,使監理工作得到有效執行。(2)強化對監理部門的培訓和考核,確保檢查人員具備必要的專業知識和法規素養。(3)提高政府部門對交通運輸過程的監管力度,對檢查部門的工作給予充分支持,確保檢查結果得到有效執行。(4)建立健全交通運輸安全監理制度,明確監理部門的職責和權限,以使監理工作有序進行。
在現代交通運輸業的巨大變革中,我國交通管理部門不僅需要關注管理人員素質的監管,還要與時俱進,對安全法規進行相應的修訂。交通運輸業幾十年前的經營內容和范圍與今天已有顯著差別,因此,法規制定者必須根據當前交通行業的發展狀況,制定適應的法律法規。這些新制定的法規應滿足運輸企業的經營需求,以保證實際運輸過程中的安全得到保障。此外,在修訂法規和設定準則的過程中,還要充分考慮運輸企業的發展需求,同時關注物流行業的整體發展趨勢。在物流市場競爭中,服務效率是關鍵的優勢,快速的服務效率意味著物流企業的競爭力更強。除了關注物流效率,管理和發展過程中需重視客戶體驗,通過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來提高客戶的滿意度,從而增強客戶的忠誠度。為滿足客戶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物流企業要重點關注客戶的服務體驗,將客戶需求放在首位,針對不同客戶的需求提供全面的服務。將客戶感受作為最重要的標準,有助于提高我國物流行業的客戶忠誠度,推動集約化、智能化發展。
3. 建立和完善協同一體化管理機制
為了實現交通運輸與現代物流的協同發展,構建一套完善的一體化管理機制至關重要。政府部門應不斷優化相關政策,確保法規與時俱進,與現代物流發展需求相適應。對于新興的物流業務模式,應及時出臺相關法規,為行業發展提供明確的政策導向。同時,企業應通過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實現交通運輸與物流資源的合理調配,提高資源利用率。例如,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對物流運輸需求進行精準預測,合理安排運力,減少空載率,提高運輸效率。物流業應堅持以客戶需求為導向,關注服務質量,通過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務體系、提高物流配送時效、優化運輸線路等措施,滿足客戶對物流服務的要求。同時,加強物流企業之間的合作,實現優勢互補,提高整體服務水平。
在優化交通運輸網絡結構方面,根據現代物流發展的需求,要注重環保理念的融入,制定相應的管理規劃,確保物流環節的順暢銜接,提高物流企業的綜合效益。應加強交通運輸與物流園區、倉儲設施等基礎設施的規劃建設,形成高效、便捷的物流體系;進一步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制定有利于交通運輸與現代物流協同發展的政策措施。例如,給予物流企業一定的稅收優惠、融資支持等,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務質量。同時,加強與國內外物流行業的交流合作,引進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技術,提升我國物流行業的整體水平。
在現代社會,人才是推動發展的核心動力,因此應建立健全的培訓體系,培養一支具備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的物理管理隊伍,才能為現代物流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持。此外,還須加強對物流行業的宣傳推廣力度,提升社會對物流行業的認知度和認可度,樹立良好的行業形象。
四、結語
在信息化時代,物流企業僅依靠自身資源優勢難以獲得競爭優勢,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物流企業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時代的智能技術,與交通運輸業攜手合作,實現內外部優勢互補,是提升市場競爭力的關鍵所在,從而促進物流業與交通運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